2025年02月17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07版:健康

10岁娃走过6年“控糖路”

医生提醒:“小糖人”的心理健康,别忽略了

上周本报健康版刊发了《4岁萌娃频繁小便 一查竟是糖尿病 “小糖人”如何实现科学控糖》一文后,引起不少市民关注。“真没想到,这么小的孩子也会得糖尿病。”“孩子控糖过程中要注意哪些问题?”

“小糖人”爸爸分享控糖心得

前不久,在金华市妇幼保健院儿内科三病区举办的“小糖人”冬令营开营仪式上,糖尿病患儿小诗爸爸分享了自己这6年来对孩子的控糖经历,让大家感受到控糖之路的不容易,也让人们更多地关注到糖尿病儿童和家长的心理健康问题。

2019年,小诗刚满4周岁,幼儿园老师多次跟家长反映他拉小便的次数较多,有时午睡小便会拉出来,一开始以为他肾亏。妈妈马上带他到医院检查,没想到竟然是儿童糖尿病。小诗爸爸说,这个消息简直就像晴天劈雳:孩子才4周岁,我们都没有这样的疾病。慢慢地,在医生帮助下,我们自己也迅速调整心态,学习儿童糖尿病的日常管理方法,与学校老师沟通。

提到这些年的控糖心得,小诗爸爸认为:首先,我们先学会给孩子注射胰岛素,慢慢再让孩子自己学会。平时我们让他在安全范围内该吃吃该喝喝,没有把他当做特殊的孩子。同时,我们也会翻阅各种关于儿童糖尿病的资料,与医生密切联系,一有问题随时到医院就诊。到今年6年了,孩子的生活和学习跟正常孩子几乎完全一样,血糖控制得也非常好。

据悉,儿童糖尿病一般是指在15岁之前发生的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绝对或者相对缺乏而造成的糖、脂肪、蛋白质代谢紊乱。患有糖尿病的儿童不论是身体还是心理都会出现或多或少的问题。

糖尿病患儿容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

金华市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科副主任医师刘畅表示,有的糖尿病患儿容易出现恐惧、焦虑,这大多是由于对治疗的恐惧和对疾病的担心;其次,长期的治疗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会使患儿有抑郁倾向,同时,血糖的波动也会给患儿带来情绪波动和影响脑功能。在学校打胰岛素、带胰岛素泵、身体不适等,会让孩子感觉与其他同学不同,容易担心受到他人排斥,导致社交退缩。除此之外,还会有自我评价降低等心理问题。

“在一项针对儿童心理抑郁障碍的临床研究中发现,约有30%的患儿母亲及16%的患儿父亲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倾向。”刘畅说,作为“小糖人”的家长,一定要及时调整好心态。那么,面对孩子的疾病,我们该如何应对呢?

1.积极学习糖尿病保健知识,识别孩子的情绪信号。

2.改善家庭成员间不利于病情恢复的关系、生活方式和态度。

3.认知疗法,让孩子相信糖尿病可控可治,帮助孩子去除“病号”角色,像正常孩子一样去生活和学习。

4.家长要给予足够的肯定和赞赏。

“小糖人”自身如何调整心态

1.学习改变看法和态度,重建科学健康的看法和态度。焦虑儿童常常倾向于高负性自我陈述和认识,例如“我生病了,会被同学看不起”。

2.低年龄段孩子更容易对事件的危险性有夸大的恐惧感受,因此,要学会认知重构、学会放松。

3.及时和父母沟通,增加运动和社交,接受药物。

4.从认知上相信,别人并不会因为生病而特别看待你,可以进行社交技能训练。

5.学会客观看待自己,制定合理的目标。

孩子的健康成长是家长的最大心愿。对每个“小糖人”和家人来说,需要的是不断自我愈合的能力,在一次次“破碎”中成长。而父母是孩子的坚强后盾与精神支柱,我们要时刻鼓励孩子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要相信风雨过后的彩虹会格外绚丽。 记者 求慜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