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2月17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08版:婺江

看露天电影

◇文丨陆咏梅

20世纪七八十年代,庄稼人辛苦劳作,少有文娱。为留住茶客,茶馆会请先生唱道情;农闲,各村各寨庆丰收,会请戏班做戏;老少咸宜的娱乐要数看露天电影。

露天电影由乡放映队安排,轮流走村进寨。轮到了,村宣传委员从乡政府挑回一副担子,一头放映机,一头电影胶片。就地取材,露天选址一定是宽阔的场院,容得下数百人,晒场就成了电影场。天光未暗,暮色未合,放映员肩挂白毛巾,身穿绿军装,用五六张课桌搭成放映架。放映机一二十米开外,拉起电影幕布。高大粗壮的木柱立在黑夜里,柱子间系好大一块白幕布,长方形,镶黑边,四角系紧,样子张扬,微风起,像微微鼓起的白帆。有时,电影热映,邻村来人多,场子里坐不了,站不下,跑到幕布后面看“反影”,高音喇叭里的配乐、台词分毫不差。这样,露天影院扩容了一倍,是拉幕布的好处。也有图省力的,一堵墙用石灰刷白,当银幕。

电影的当家花旦先是黑白战斗片,后来有了彩色片,诸如《地雷战》《地道战》《上甘岭》《沙家浜》,不知放了多少遍,角色台词都耳熟能详,如数家珍。渐渐地,电影进入百花齐放的新时期,《少林寺》《庐山恋》……还有越剧、婺剧、黄梅戏、京剧不一而足,《红楼梦》《梁山伯与祝英台》《天仙配》《碧玉簪》等轮番播放,浓情蜜意的生活片和传统戏曲花样翻新,题材多样化使人耳目一新,露天影院的观众有增无减。

同一部片子,同一晚在几个村子巡映,成了家常便饭,称“跑片”。大家在露天候场,尽管片子何时轮到没准信,但人人都有好耐心。有一回越剧《红楼梦》“跑片”,王文娟与徐玉兰主演,唱词桥段早了然于心,但观影还是头一回。彩色爱情片紧俏,邻村抢先一步,大家只好赶往邻村“尝鲜”。午夜11时,雨瓢泼而下,大家举伞静候,而片子还在其他村热映。好在心甘情愿等“跑片”,大有今天的年轻人为一杯奶茶排队十里的心性,年轻,有的是大把可挥霍的热情,热切抵过一切坏天气带来的坏心情。片子到场已是午夜12时。因为邻村赶场,只能站在后排看,前排众伞高举,观影视线受阻,姐姐想了个办法,一把将我抱起,站上前排空着的长凳,她也跳了上来。眼前视线越过伞面,豁然开阔,完成了迭代飞升的观影壮举。

因为各村隶属不同的乡镇,各乡镇影片不同,到邻村赶场观影也成为儿时独特的景观。电影散场了,月色清透,辉映在寂静的旷野上。喜欢在清朗月色中,踩着田间小道,打着手电回家,月光将村庄笼罩在安宁祥和中。年轻人急着往家里赶,怎奈田间小道狭窄不容“超车”,有些小伙呈勇显能,往旱田里跑,脚下的土软软的,旷野自由广阔,更给了他们信心,越跑越猛。眼见旱田前有一块光亮平坦的晒场,大跨步跃入,“扑通”一声,随之“救命救命”声腾空而起,原来少年郎掉进了水塘。在明月的朗照下,水塘看起来就是一块平整如镜的晒场。小道上徐行的人们,一窝蜂全涌了过去。

唉,都怪这月光如水,水如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