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艺术之名绽放生命之光
昨天下午,在金华职业技术大学梦想剧场,金华市第十届残疾人艺术汇演暨2025年文化艺术周启动仪式热闹上演。来自各县(市、区)的400多名演职人员带来了54个节目,节目总数和参演人数都创历年之最。这不仅是一次才艺的展示,更是当下残疾群体自强不息、乐观向上精神风貌的生动写照。
他们中有个叫小雪(化名)的女孩,才4周岁多,是当天最小的表演者,这也是她第一次登台表演。带队老师王碧华介绍,知道要到市区演出,小雪很早就起来了,化好妆,穿上公主裙,还执意要把外套脱掉。“她说热,应该是觉得裙子好看。”王碧华笑着说,小姑娘听到,不好意思地笑了。问她觉得自己怎么样,她笑着说:“很棒。”
比起年龄和舞台经验都很稚嫩的孩子们,来自永康的卢顶风是当天年龄最大的表演者。作为国家级非遗项目永康鼓词的传承人,卢顶风13岁开始学唱鼓词,两年后学成出师。从那以后,他便靠着这门技艺讨生活。让他欣喜的是,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欣赏和喜爱这一传统曲艺技艺,他已开办了多期公益培训班,想将这一非遗项目传承下去。“这次过来表演也有这样的打算,希望有更多人了解和喜欢我们永康鼓词。”卢顶风说。
市特殊教育学校的16名学生带来的原创舞蹈《绣时映》主打一个热闹欢喜。身着藕色上衫、粉色裤子的“绣娘”,手拿绣绷,通过交错、缠绕的肢体动作,来表达婺绣的灵动与美丽。这也是她们第二次将本地非遗文化融入舞蹈中,上一次选的是婺州窑。
“这次的作品里还暗含了传承,开头在绣架前绣花的算是成年绣娘,最后那个小个子女生是她幼时的映照。”市特殊教育学校听障部舞蹈老师胡晨欣介绍,舞蹈时学生们手里拿的道具绣绷都是自己设计再请人加工的,绣绷上的花样与领舞老师的衣服是一致的。
为了练好这支舞,最近这群女生整天排练,而由于她们多有听力障碍,老师除了在手势上用心做了区分,比如左手指示的是一个8拍,右手是单个节拍,还用了鼓来辅助。“她们对鼓点的声音很敏感。”胡晨欣说,排练时大家都铆着一股劲,想展现最完美的一面。
本报记者 袁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