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3月11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08版:生活时空

文章导航

做风筝 放飞春天

又到了放风筝的季节。“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古诗中描绘的生活场景,就在我们身边。对于普通市民来说,喜欢风筝,也只是局限于买风筝、放风筝,很少会真正动手去做。其实,作为风筝的故乡,我们国家有着悠久的风筝文化和制作历史。流传到现在,风筝制作在传统的基础上紧跟时代潮流,不断创新,风筝的种类更多了。

在金华,也能看到各具特色的风筝以及背后那些满怀热爱的制作者。有的非遗传承人手艺高超,并且乐于把这项技艺带入校园和社区,让更多人感受其独特魅力;有的业余风筝爱好者求新求变,享受制作和放飞的过程,自得其乐……让我们走近做风筝的人,聆听他们和风筝之间的故事。

策划:姚艳霞

巧手制作“巨龙”风筝

还要打造夜光版

放风筝、买风筝、做风筝……陈庆峰在自己的业余爱好上很舍得投入时间和金钱,进阶之路走得稳稳当当。他家里有几百只风筝,其中他最满意的还是自制的“巨龙”风筝。“从88米到120米都有,视觉冲击力强,拉力大,够劲,放起来特别过瘾。”农历二月初二“龙抬头”,他特地带上“巨龙”风筝到永康国际会展中心前面的空地上放飞,场面颇为壮观,吸引了很多人驻足围观。

陈庆峰今年46岁,永康人,从小就特别喜欢风筝。从童年到中年,这个爱好一直没有丢下。孩子上高中后,他有了更多空闲时间琢磨风筝。2022年2月,他加入一个风筝群,可以跟全国各地的风筝爱好者一起交流。玩得多了,接触的“大神”也多了,他感觉自己打开了眼界。“要玩就玩大的。”渐渐地,他不再满足于1.5平方米的小风筝,改玩十几平方米甚至30平方米的“巨无霸”。

陈庆峰买来的这些巨型风筝价格不菲,动辄上千元。让他郁闷的是,有些风筝质量并不好。因此,他萌生了自己动手制作巨型风筝的想法。他小时候做过简易的小风筝,自娱自乐,不在话下。但是现在要做巨型风筝,难度显然不是一个级别的。他认真研究,向有经验的风筝达人请教,身边感兴趣的朋友也参与进来。

陈庆峰和朋友最先挑战的是88米“巨龙”风筝。他们精挑细选,购买了一系列优质材料,比如头层竹皮竹条做龙头骨架,高档尼龙布做腰片。风筝线采用高强度、轻质、耐高温的材料,使用前还要进行拉直处理,减小弹性,这样风筝才能飞得更好。

“想要做出满意的风筝,一定要有耐心。”在制作过程中,陈庆峰不求快但求精,每个步骤都做得一丝不苟。就拿腰片来说,需要用三条线进行串联,并带上横杆和羽毛,一个小时只能做三四片。他在合理设计的基础上,力求美观与牢固,于是针对包边、固定羽毛等细节,又要多费一番工夫。

折腾了一个半月,88米的“巨龙”风筝终于完工。陈庆峰很有成就感,迫不及待地想让它亮相。“风筝太大,放和收都需要两三个人合作完成。”他和朋友找到合适的场地,开始试飞。因为质量过关,庞大的风筝很顺利就飞上天了,而且姿态轻盈飘逸。陈庆峰兴奋地拍下视频,发在微信朋友圈跟大家分享。有了成功经验之后,他和朋友又陆续制作了几款“巨龙”风筝,最长的达到120米,腰片图案各不相同,有龙纹、牛郎织女的图案、“腾飞永康”的字样等。

尽管自制巨型风筝费钱费力,不过陈庆峰乐此不疲。这段时间,他正在改造“巨龙”风筝,打算将其做成夜光版。“我先拿88米的龙风筝进行尝试,夜光部分准备做40多米,现在快完工了。”他选择亮度较高、轻巧省电的LED灯片作为光源,贴到风筝的圆形腰片上。灯片的数量以及粘贴位置都很有讲究,否则会影响风筝飞行的稳定性。如果最终呈现的效果不错,他打算把120米的龙风筝也改造一番。他说:“跟风筝打交道这么多年,总想玩出点新花样,除了长度上的突破,其他方面也要追求变化,这样才有意思。”

本报记者 姚艳霞

(图片由采访对象提供)

家里有个风筝“梦工厂”

放飞50米巨型风筝

在浦江四中旁的空旷草坪上,一只50米长的巨型章鱼风筝在天上飘浮。一身运动装的黄红专神态认真,不时指导着放风筝的队员。公园里的人们纷纷向这只巨大的章鱼风筝投来好奇的目光。“起飞,拿线,稳住!”今年67岁的他看上去精神饱满,中气十足,拉着风筝线,绕草地跑了三个来回,依旧面不改色。

走进黄红专的工作室,就像走进一个风筝“梦工厂”,墙上挂着不少形态各异、色彩斑斓的风筝,这些风筝,有动物类的金鱼、熊猫,也有植物类的,全都栩栩如生。在这些成品风筝旁边,还放着画笔、刻刀、画板、剪刀等各种各种的工具,黄红专说,自己平常就在工作室画风筝和糊风筝,阳台上加工篾条。

“我的爷爷和父亲都会做风筝,耳濡目染,我小时候也很痴迷。9岁时,我从村里的篾匠那里讨来几根竹篾,用糊阁楼的旧报纸做出了人生中的第一只风筝,但是尝试了之后怎么也飞不上去,后面我想出法子,用红领巾粘在风筝的屁股下面起平衡作用,父亲看到之后,夸我会动脑,所以教了我很多制作技巧。”由于擅长把风筝做出各种好看的图案,在上中学时,经常有一群孩子围着黄红专转,希望他能帮忙做一只精致的风筝。

在一些人看来,风筝是孩童的玩具,是童年的记忆,而在黄红专的眼里,这不仅是一种回忆,做风筝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传统风筝讲究‘四艺’——扎、糊、绘、放。扎就是扎骨架,一只风筝能不能起飞,和骨架设计有很大的关系,一定要选择存放多年的老竹子,这样做出来的竹子不变形;劈竹子时,一定要把篾条劈均匀;扎骨架时,还要将篾条放在酒精灯上熏。”黄红专说,制作的细节关乎风筝的质量,小小的风筝巧思不少,比如风筝的迎风面在下,助力风筝往上升空,而翅膀的凹陷处便是卸风面,控制风筝的平衡。他不断摸索出放飞各式各样风筝的方法和经验,也希望把这些经验教给更多的人。

黄红专制作风筝有20多年,多次参加全省、全国的风筝比赛并获奖,成为中国风筝协会会员和金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纸鸢代表性传承人,为了传承技艺,黄红专培养了5个徒弟。2019年,黄红专曾参加全国风筝锦标赛,和很多职业选手同台竞技,放飞了2200米长的风筝。

“风筝承载着中国人美好的祝福,我的很多风筝也有着丰富的寓意,你看这个圆圆的风筝叫‘滚地龙’,今年是蛇年,蛇就是小龙,飞在天上就是天龙,天龙地龙相会,将带给我们满满的祝福;还有这个50米长的章鱼风筝,章鱼会用爪子将好的东西牢牢抓住,不会放手,象征我们的人生呀,做任何事情都要抓牢机遇,抓好方向。”黄红专说,他有一只风筝,出门都会带着,那只风筝上的尾巴处写有“诗画浦江 万年上山”的字样,代表着自己的家乡和底气,每次比赛时都能给予他莫大的信心和鼓励。 本报记者 张丹楠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