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对别人越好 别人越不待见我
文/翁俏
35岁的苏悦(化名)始终相信“只要我对别人足够好,别人自然也会对我好”。然而从童年到步入职场,这套看似温暖的“人生法则”非但没给她带来真挚的情感联结,反而不断陷入“付出—失落”的循环怪圈,连自我价值感也在日益缺失。
交往10多年的朋友不理我了
去年因为一件事,好朋友诗华(化名)和我翻脸了,我一直难受到现在。我和诗华已经认识十几年了,一直很聊得来。我朋友不多,所以特别珍惜和诗华的友谊,把她当姐姐一样对待,不仅隔三岔五喊她聚一聚,平时看到什么好东西也会买了送她,如果她有什么事要我帮忙,我更是不会推辞。
诗华也不拿我当外人,家里有什么事情都会告诉我。去年她跟我说,生意出了点状况,需要贷款30万元周转。“我名下的贷款比较多,怕办理不顺利,你能不能帮我做担保?”听到诗华的请求,我本能地犹豫了一下,可想到和她的多年友谊,我不知道该如何拒绝,于是答应了下来。
结果去办理贷款手续时,我突然发现合同上写的贷款数额是80万元。明明说的是贷30万元,怎么突然变成80万元?面对我的疑惑,诗华说得轻描淡写:“对你来说30万元和80万元都是走一样的程序,但我能多贷一点流动资金就宽裕一点,反正都是我还,你还信不过我吗?”
我很想拒绝,却怎么也开不了口。于是我委婉地告诉她,30万元我自己能做主,可增加到80万元我要跟老公商量一下。拨通电话说了事情经过后,我老公很气愤地质问我:“担保金额说变就变,谁敢保证她以后会不会再变卦?如果她不还款,我们一家人岂不是要受连累?”我解释:“这么多年朋友,她不会害我的,有困难的时候我总得帮一下吧。”老公态度坚决:“你倒是帮得多,可我也没见她怎么帮过你。”
犹豫再三,我最终吞吞吐吐地和诗华说自己不能做担保。她听完非常生气,指责我出尔反尔,说要不是我答应帮她贷款,她也不至于一直等我,拖到现在贷款还没办下来,资金都快续不上了。
那天之后,诗华就再也没跟我联系。十几年的姐妹情分就这样没了,我非常难过。关键是我觉得自己不仅没帮上忙,反而耽误了人家的事,心里非常自责。
见我整天唉声叹气,翻来覆去地想这件事,老公忍不住开口:“你清醒一点吧,不能帮忙就绝交,这不是朋友,这是算计。换作是我,巴不得这样的朋友离我远一点。”
不断迁就=获得认可
是啊,别人都能看清的事,我怎么就是做不到呢?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我成了一个害怕拒绝别人,甚至牺牲自己利益去迁就他人的人?可能是从我弟弟出生开始的吧。
我有个相差3岁的弟弟。他一出生,我就被送到了奶奶家。我觉得妈妈自从有了弟弟之后就顾不上我了。比如,她给弟弟喂蛋羹,却舍不得给我分一点,弟弟不喜欢吃的才给我;再比如姐弟俩吵架,妈妈永远先骂我:“你这么大了,跟弟弟计较什么?”
我很伤心,十分渴望妈妈能像对待弟弟那样对待我。随后我发现,每当自己表现得足够优秀、足够顺从,父母的认可和笑容就会多起来。记得有一次,家里来了客人,我主动端茶倒水,还把自己心爱的玩具拿出来给客人的孩子玩。妈妈看到后马上露出了微笑。那一刻,我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觉得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妈妈终于觉得我好了。
这种认知像一粒种子,在日复一日的生活里扎下了根。从那以后,我变得更加顺从,无论父母提出什么要求,我都会尽力满足。为了得到父母的关注,我努力学习,每次考试都争取拿高分,还主动承担家务,把家里打扫得干干净净。我以为只要我足够优秀,足够听话,就能得到父母的爱,这种思维模式在我心中根深蒂固,觉得只要我付出够多,做得够好,就能得到朋友的友谊和同事的认同。
我该学会拒绝吗?
这样的认知影响着我日后的每一段人际关系。我总是小心翼翼,生怕自己的言行会让别人不满意。我不敢轻易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总是优先考虑别人的需求,委屈自己去迎合他人。
比如明明工作一天很疲惫没有丝毫聊天的兴致,可这个时候有朋友打来电话,我就不会拒绝对方,而是强忍困意聊下去;比如聚餐时为了不扫兴,哪怕自己不能吃辣也会迁就大家,硬着头皮吃下去的结果就是胃疼了一夜。
再比如进入职场后,单位里无论大小事务我都乐于承担,哪怕有些工作已经远远超出了我的职责范围,面对同事的请求我也不会拒绝。因为我担心一旦拒绝,就会破坏团队的和谐氛围,更担心自己做不好,会失去同事的喜欢和尊重。
可这样的迎合与牺牲,换来的却是周围人的不待见。有一次,我所在部门需要准备一场发布会,我再次冲锋在前,几乎参与了每一个环节。然而在发布会前夕,因为一个细节上的疏漏导致现场出现了一些混乱。尽管问题很快得到解决,但事后我却听到了同事对我的指责和不满。
我心里其实是委屈而困惑的,我已经尽己所能照顾周围方方面面的关系,怎么还是不能赢得大家的肯定呢?老公经常让我要学会拒绝,可不知道为什么,那些拒绝的话到了嘴边就是说不出口。和诗华友情破裂这件事,让我觉得就是印证了“只要我对别人不好,他们就会远离我”的想法,所以更搞不清楚,我今后是该学会拒绝还是继续维持现状?
非常在意别人的看法,通过取悦他人获得认可、爱和归属感,苏悦是典型的“讨好型人格”。然而在现实中,“讨好者”的姿态往往会在人际关系中处于被动和被忽视的位置。
学会在必要时说“不”是改变的第一课。这并不意味着要变得冷漠或自私,而是要学会在保护自己的前提下尊重他人的需求和感受。其次要学会自我接纳和自我关爱。一个人的价值不是由他人的评价来定义的,而是由自己的选择、行动和内心的真实体验来塑造的,希望苏悦可以早日开启更加充实与幸福的生活。
欢迎读者朋友添加QQ:34059878,讲述你的幸福或者悲欢,发表你的意见和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