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新金华人非洲筑路
这两天,兰智斌又忙到了半夜。“埃塞俄比亚的公路施工项目正如火如荼地进行,因为有时差,很多管理工作需要在晚上处理,早点忙完就能早点将公路开放使用。”作为浙江八咏建设集团国际分公司工程部经理,兰智斌这些年将所有精力都花在了对非修路上。
“12年前,我在金华开启建桥修路的梦想,如今能走出国门造福非洲人民,我很自豪。”兰智斌说,他求学在金华,就业在金华,金华成就了他的梦想,也让他的人生充满意义。
墙上的修路标语 燃起他的筑路梦
兰智斌是一名新金华人,毕业于金华职业技术大学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老家在江西省吉安市。“初中时,我在吉安市白鹭洲中学就读,它的前身是1241年创建的白鹭洲书院,那里是文天祥的母校,他的爱国热情深深感染了我。”然而,报国该从何做起,年少的他并没有特别明确的方向。
直到他看到刷在村里墙上“要致富 先修路”的宣传标语,瞬间触动了他的筑路梦想。这个90后男孩,从小在农村长大,从村里去镇上初中的砂石与泥土路,每周他要骑着破旧的自行车来回颠簸两次。那时的他想:“我要让每一条出村的路都不再颠簸。”
“高考那年,我发挥失常,成了班里为数不多没考上本科学校的学生。我毅然填报了原金华职业技术学院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兰智斌说,他很感激父母对他的支持,让他有底气去选择自己要走的路。
2010年秋天,兰智斌背上行囊来到离家600公里外的金华上学。“我那时候就坚定了一个信念:学好本领,筑起一条条希望之路,铺就老百姓的致富坦途。”大学期间,兰智斌对待专业学习一丝不苟。课堂上,他全身心投入学习,课后积极拓展知识。每一门专业课、每一项实训项目他都积极参与,连续5个学期获得该校优秀学生一等奖学金。
“我对周敏老师的《路基路面工程》课程印象深刻,他告诉我们,修路先修路基,路基就像千层饼一样,是一层层铺起来的。”兰智斌坦言,修路不仅需要情怀,更要具备扎实的技能,就像造房子一样,只有路基稳固,“奔跑”在路面上的车辆才能行稳致远。因为他专业扎实,尚未毕业便进入浙江八咏建设集团磐安42省道公路施工项目部实习。
多次破格提拔
他把先进经验带到非洲
实习期间,兰智斌每天跟在师傅身后做测量工作,他总是抢着干最累的活。一个星期后,师傅就让他独立带着工人做路基放样,那时他的本子上密密麻麻记录了很多测量放样的知识。独立学会路基放样工作后,项目经理安排他去做隧道技术员。作为管理施工班组的突击手,他吃住都在隧道现场,从最基础的学起,遇到不懂的地方就上网搜索、看视频,再到现场对比。就这样,他逐渐掌握了隧道基本的施工原理和技术要点。
2015年3月,在330国道永康段改建工程最大隧道项目中,兰智斌承担隧道相关的技术资料及变更等多项管理任务,而后被破格提拔为隧道工区副主任兼隧道技术负责人。2016年底,24岁的他再次被破格提拔,成为公司最年轻的项目技术负责人。2020年,兰智斌越级晋升为国际分公司工程部经理,负责集团海外项目的工程管理工作。
“金华是对非合作的开放高地,我负责海外项目后,将目光看向非洲,希望能将先进的修路经验带过去,帮助非洲建设发展。”2020年9月,兰智斌主要负责首个非洲项目——埃塞俄比亚拉宁项目。没想到,困难远比想象的要多。语言障碍、文化差异、简陋的生活条件、快节奏的工地生活、项目部的封闭式管理以及远离家乡的孤独感,都考验着他的心理承受能力。
“遇到的最大困难,就是项目20公里范围内找不到合适的路基填料。”兰智斌和团队巧妙运用中国复合土工膜技术,解决了埃塞俄比亚西部地区黑棉土不能作为路基填料的问题。后来,他还受邀前往埃塞俄比亚国家公路局,作先进经验分享报告,吸引埃塞俄比亚三批专家前往现场交流学习。兰智斌说,当地雨季时间很长,他们秉持着“晴天抢着干,雨季巧着干,晚上挑灯干”的劲头抢抓施工进度,得到了当地政府的高度认可。
“我们在埃塞俄比亚修路的时候,还直接提供就业岗位,施工最高峰时雇佣的当地人超过2000人次,建设过程中培养了一大批公路建设和管理人才。”对兰智斌来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其间,他还携手团队成员在甘贝拉州巴罗河上架起一座横跨两岸的桥梁,结束了当地两岸只能靠独木舟往来的困境。2021年9月,兰智斌带领的团队获得了埃塞俄比亚甘贝拉州政府颁发的荣誉表彰证书,同时项目也获评金华市贸促会颁发的“婺非合作十佳案例”奖。
近年来,兰智斌还承担了肯尼亚、乌干达等非洲国家的部分修路项目。他说:“在共逐现代化、共筑新时代全天候中非命运共同体的新征程上,我们还将充分发掘对非合作潜力,全力打造新时代对非地方合作新典范。”
本报记者 季俊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