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非合作金华样本见证中非人民民心相通
埃及驻华大使 为何给非洲博物馆赠画
春暖花开的时节,3月18日,浙江师范大学收到一件特殊礼物,以及一位即将离任的非洲大使对该校非洲博物馆的良好祝福,这也是对中非合作金华样本的点赞和肯定。
一幅画,一段话
这件礼物是一幅埃及纸莎草纸画,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纸画,是埃及文化的瑰宝。画里有两位古埃及的人物,色彩鲜艳,精美别致,充满非洲风情。赠画的人是埃及驻华大使阿西姆·哈奈菲。他在画作上亲笔题词:“祝福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越来越好!”
当天,中国外交系列特种纪念封的主创、设计者马小玲将这幅画转交给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院长刘鸿武。“哈奈菲大使委托我转交这幅画,希望以此向搭建中非友谊桥梁的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非洲博物馆表达敬意。”马小玲说。
浙江师范大学非洲博物馆是中国高校中首个也是目前唯一以非洲文明为主题、展示中非全方位合作成果的综合性博物馆。场馆占地面积约800平方米,展示了体现非洲本土文化原生品质与生活气息的具象实物,收藏了1000多件精美非洲艺术品。自开馆以来,接待中非参观者20万人次,包括中国的专家学者、各级政府官员、市民、大中小学生,以及非洲国家领导人、外交官、高校师生、媒体人士等。
“浙江师范大学非洲博物馆会持续收集与非洲相关的艺术品、邮票、纪念封等,讲好中非合作故事,向世人展现中非源远流长的友好关系。”刘鸿武说。
一位埃及驻华大使为何会给一个非洲博物馆赠画?3月5日,在哈奈菲大使即将离任之际,马小玲前去拜访他。作为外交部集邮协会原秘书长,马小玲长期活跃在中国外交战线上,有过多年在非工作的经历。
这次会面中,马小玲向哈奈菲大使讲述了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非洲博物馆的故事。后者听后很感动,当即拿出一幅埃及纸莎草纸画,请马小玲代为转赠,他还在画作上写下了对这座非洲博物馆的美好祝福。
此外,哈奈菲大使还在纸上写下一段对中国人民的寄语:“在中国首都北京工作期间,我感受颇深。我对伟大的中国人民怀有极大的尊重和敬意,并访问了许多美丽的城市和省份。中埃友谊万古长青,两国人民古老而悠久的文化源远流长。”字里行间,都是这位埃及大使对中国人民的深情厚意。
前不久,马小玲专门设计制作了一款哈奈菲大使离任的外交纪念封,外交纪念封的中央,原汁原味展现了大使的这段寄语。左侧的照片上,背景是金字塔,主体图案是大使本人手拿一幅中国书法“福”字,这个字是他亲笔写的。
在马小玲的印象中,这是一位努力学中文的大使,爱用微信,爱刷中国短视频平台,爱写中国书法。有时对着字帖,一个汉字,他会反复练几十遍。
马小玲很有心,在这份大使离任纪念封上贴上了2001年中国和埃及联合发行的一套邮票,共有两枚,一枚是中国三星堆金面罩头像,另一枚是图坦卡蒙金面罩头像。两个古老文明古国的两件国宝,出现在外交纪念封上,仿佛开启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文明对话。
这次来金,马小玲将这款主题为哈奈菲大使离任的外交纪念封赠送给浙江师范大学非洲博物馆。
一扇窗,一座桥
每一份外交纪念封,背后都有一段外交故事。多年来,马小玲已经设计制作了1000多种外交纪念封,其中有很大一部分的主题都是中非合作。他以邮为媒,努力搭建中非友谊的桥梁。
方寸之间,见证历史。由马小玲设计的外交纪念封上的主角,有不少都是非洲政要,他们都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令他印象深刻的,是坦桑尼亚前总理、中国“友谊勋章”获得者萨利姆,1971年10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时任坦桑尼亚常驻联合国代表的萨利姆在联大会场情不自禁欢快起舞,就此定格了一张宝贵的历史照片。
这些纪念封上,大多记录着这些非洲政要对中非合作的美好祝福。萨利姆在纪念封的亲笔题词中道出了中坦友谊的真谛,大意是:不论国家大小,实力强弱,中国一律平等相待。
“可以说,外交纪念封是中外交流、中非合作的见证,记录了一个又一个珍贵的历史瞬间。”马小玲说。
作为邮品,外交纪念封算是“小字辈”,关于它的诞生,马小玲是亲历者。1997年,中国外交部集邮协会为庆祝香港回归祖国,组织了一次我国驻外使节环球实寄封活动。
“当时,很多集邮爱好者期盼能发行一套外交题材纪念封,来展示新中国辉煌的外交成就。这个愿望很快得到了中国集邮总公司的支持,外交纪念封也应运而生。后来我们以1998年1月1日中国与南非建交公函封为雏形进行设计,1999年1月1日首枚外交纪念封问世,这在中外集邮史上堪称开先河之举。”马小玲说。
2014年,马小玲创作出版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系列特种纪念封目录》一书,该书收录了中国外交部集邮协会与中国集邮总公司在1999年1月至2013年7月期间合作发行的300多种外交系列特种纪念封的基本情况。
在马小玲看来,外交纪念封是一扇窗。通过它,让中国了解世界,让世界也了解中国。外交纪念封是一座桥,展现的是文化的传统、文明的传承。“外交纪念封是我国外交事业的珍贵写照,也是我国外交文化很重要的一部分。”
与马小玲同行的,还有中国公共外交协会会员苟皓东,他是一位资深驻非外交官。从39岁时第一次到非洲,苟皓东在这块大陆上工作生活了整整14年。他曾在5个非洲国家常驻,先后担任中国驻利比里亚和博茨瓦纳大使馆政务参赞、中国驻非盟使团副团长、中国驻坦桑尼亚大使馆公使衔参赞等职务。虽已离任多年,苟皓东对非洲仍有着非常深厚的感情。
苟皓东向浙江师范大学非洲博物馆捐赠了一幅来自非洲的挺嘎挺嘎画,这是他从非洲带回来的。在交流活动中,他向在场师生分享了这幅画背后的故事,以及非洲独特的绘画艺术,他还鼓励更多年轻人走进非洲、了解非洲。据了解,挺嘎挺嘎绘画是坦桑尼亚独具特色的绘画方式,传承了朴素、古老、神秘的非洲艺术。
一个“福”字、两幅非洲画、一枚枚外交纪念封,都是中非人民民心相通的见证。
本报记者 许健楠 罗钟炉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