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儿童语言暴力 做好引导教育是关键
“笨蛋、滚开、打死你……”当孩子稚嫩嗓音里迸发出攻击性语言,作为家长就会有困惑:这么小的孩子,怎么会说这种话?其实,语言暴力在幼儿阶段并非个例,这些充满攻击性的语言,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特殊密码,关键在于家长如何正确引导。这些看似激烈的表达背后,隐藏着孩子特殊的心理发展需求。
一、了解孩子语言暴力的真相
孩子的语言暴力是其认知发展的阶段性产物。他们正处于语言爆发期,但分辨能力不足,缺乏成熟的筛选机制。
●模仿学习行为
孩子的语言发展快,喜欢模仿周围人的话,可能是动画片、其他小朋友,甚至是家长不经意的一句话。比如有的孩子突然说“打死你”,其实是模仿了某个游戏或视频里的台词,并没有真正理解含义。
●社交边界探索孩子
发现某些词能引起强烈反应(比如大人惊讶、生气),就会反复使用,以此测试社交边界。比如故意对妈妈说“你是坏蛋”,观察妈妈的反应。
●情绪表达困境
孩子情绪管理能力弱,当感到愤怒、委屈,遇到挫折时,往往用语言暴力来传递更深层的情绪诉求。比如玩具被抢时大喊“我讨厌你”,其实是想说“我很生气,请还给我”。
二、应对孩子语言暴力的措施
语言问题越早干预效果越好。当孩子出现语言暴力行为时,家长需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来应对和纠正。
●观察判断
冷静观察,理性判断孩子出现语言暴力的原因。用低声温和的语气与孩子沟通,耐心询问,了解他的内心想法和感受,用共情式回应,让孩子感受到被理解。
●教育引导
明确告诉,语言暴力会对他人造成伤害,是不可接受的行为。同时,教育孩子学会控制情绪,教给孩子一些情绪管理的方法,如深呼吸、数数、角色扮演等。
●净化榜样
以身作则,避免在孩子面前使用语言暴力。家长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环境净化配合语言榜样,重建孩子的表达系统。
语言暴力不是道德缺陷,而是成长必经的试错过程。孩子的语言暴力往往是阶段性的,每个不当词汇背后都藏着成长密码。放下“暴力标签”的焦虑,将其视为教育契机,帮助孩子在语言试错中构建健康的情感表达模式。如果孩子的语言暴力出现伤害他人还感到得意;伴随打人、摔东西等行为;长时间无法调节情绪等,建议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或儿童心理医生进行评估和干预。通过理性引导,家长能帮助孩子建立健康的表达模式,将语言暴力的“危机”转化为情感教育的“契机”。 记者 王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