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
徐福祥(江南公安分局)
儿子上小学二年级,接他放学一直是妻子在管。本来学校离家也不远,我和妻子合计着三年级以后就让儿子自己回家。但年后开学的第一天没有托管,下午3点钟就放学了,这个点妻子还没下班,来不及接孩子。我们就商量着让儿子带着家门钥匙,放学后自己走回来,儿子也没犹豫,说“可以”。
儿子的爽快倒让我不安起来,儿子真的“可以”吗?儿子是二孩,出生时我们已年近不惑,人到中年渐渐变得包容而平和,父母包容了,孩子往往会乖张任性,独立性就差一些,他独自一个人回家真的能行吗?放学看不到妈妈来接他会失望吗?没有家长接老师会让孩子离校吗?几个路口呢,过马路他会避让车辆吗……
心中还是放心不下,索性抽空去瞧瞧。当然,我不会蠢到再去接儿子,而是筹划着躲起来暗中观察一番,万一有个意外可以及时出现……
下午2点55分,我准时出现在学生接送区边上的院子里,透过栅栏可以清楚地看到外边发生的情况,外边的人倒不太容易注意到院子里边的动静,毕竟暗中护送的精髓就在于不暴露自己。
陆续有一队一队的学生被老师带着出来,有家长招着手牵着孩子离开了,也有爷爷奶奶把孩子紧紧搂进怀里,亲昵一会再抱上电瓶车。
儿子班级的队列出来了,他正和一个高高瘦瘦的男孩子边走边聊天。过了接送区,两个孩子自然地伸手相互搭着肩膀,没有任何停留,有说有笑地向前走去,仿佛整个世界只有他们俩。
我急忙跟上,又怕跟得太近,儿子回头能看到,就保持一段距离并尽量选择视线上有遮蔽物的区域走。转过路口,我跟踪的两个身影却一个也看不到了!我前后张望,路上人挤着人、车挨着车,交警同志在“卖力”地疏导着,甚至有等不及的车主焦躁地按着喇叭……
目视范围内找不着儿子,我赶紧把自己从人群中抽出来,贴着花坛赶向下一个路口——这路口没有红绿灯,是我最担心的地方。离路口还有百来米的距离,我看到儿子背对着我站在路边,等到车流的间隙便和几个成年人一起快速过了斑马线,然后沿着路边的建筑物大步向家的方向走去。我一路小跑跟过去,盯着孩子进了自家楼道。
晚上回到家,我故意大声问道:“儿子你真棒!自己就能回家了,怎么做到的?”
“放学后我和晨晨一起走到公交站,他坐公交车,我自己就走着回来了。”儿子平静地告诉我,晨晨是他的同班同学,他上学期就开始自己坐公交车回家了。
当我接着再问儿子,过马路有没有先看看来往的车辆?
“哎呀,有的。”儿子正在做作业,语气里已然有些不耐烦。
儿子人生中第一次独自一个人回家,我本想弄点仪式感,但实际看来,这件事根本没有在他的意识里掀起波澜,仅仅是我情感世界里的一件“大事”。所谓“他的人生第一次独立”,不过是“我的人生第一次放手”罢了,而且这手放的,跟放不开似的,我瞬感惆怅。
父母皆爱孩子,但爱的付出能否与成长的需求相匹配是一门学问。养孩子其实是父母重新成长一次的契机,是自我审视、自我扬弃的漫长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