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3月28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05版:人文金华

畲族山歌:生命中流淌出来的音符

“三月三”兰溪的畲族姑娘唱响山歌(资料图片)

畲族民族舞《有凤来仪》

畲族姑娘穿着民族服饰打起鼓、唱起歌,庆祝传统节日“三月三”

钟发品在对歌(资料图片)

开心地对歌后,合影留念

本报记者 吴俊斐/文 陈业/摄

畲族是我国少数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畲族人以山哈(山上的客人)自称,盘、蓝、雷、钟是他们的主要姓氏。曾在广东凤凰山一带繁衍生息,为了生计,后辗转迁往福建、浙江等地安家落户。在我市,畲族群众主要聚居在武义县柳城畲族镇和兰溪市水亭畲族乡。

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是畲族人心中堪比春节的重大节日,他们会举办盛大的“三月三”文化活动,其中,山歌是一道靓丽的风景。千年流传的畲族山歌究竟有怎样的魅力?畲族山歌对于畲族人民来说是一种怎样的存在?如何让这歌声回响于日常生活?日前,记者走进武义县柳城畲族镇和兰溪市水亭畲族乡,为你探秘畲族山歌。

歌不离俗 山歌刻进骨子里

“千年的山哈,千年的歌谣。山歌是刻在我们骨子里的文化基因。”今年73岁的钟发品是武义畲族“三月三”文化遗产优秀传承人、武义县畲族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也是当地有名的山哈歌者。据介绍,畲族已有千年历史,宋代就出现了“畲民”一词。可尽管畲族有自己的语言,却没有自己的文字,千余年来,歌声成了畲族人民表达情感和记录民族大事的最大载体,也成了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山歌是我们畲族人民最主要的精神和文化支撑,从出生到老死,我们的每一天都与山歌有关。”钟发品介绍,过去,不管是油盐酱醋茶,还是劳作娱乐、婚丧嫁娶或者是教育孩子,畲民都会以山歌代言,以山歌叙事,用山歌表达喜悦与忧伤,寄予相思与离别。

据了解,畲族山歌基本格律与古诗的七言绝句类似,一般七字为一句,四句为一条,每首歌严格按照畲语押韵(第一、第二、第四句必须押韵,第三句必须用仄声)。有的歌内容较长,包含十几条或数十条,例如讲述畲族始祖、畲族迁徙等内容的《高皇歌》,达上百条。

以前畲族山歌主要有望山调(比较喜庆)、哀歌调(比较悲伤)、儿歌调(有点类似念歌谣);如今,人们根据时代特点结合老歌创新推出了时代调。畲族山歌吟唱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类:

自然现象:唱星星、月亮、山川、河流、百花百草,告诉你金木水火土及各种草药的性能及大自然的各种现象。

劳动场景:砍柴、插秧、犁田、挖地、采茶、放牛……从清晨公鸡打鸣、人们开始劳作,到夜晚收工回家,一天的劳动场景都可以编成歌曲。

生活场景:婚嫁、丧葬、礼仪礼俗,包罗万象。

儿歌:各种充满童趣或者具有启蒙意义的歌谣。

“劳动时、休闲时、欢乐时、哀愁时,我们畲族人都会哼上几句,以歌论事、会友、为媒、传知,更具特点的是丧葬时以歌代哭,倾吐哀情。”今年92岁的蓝开寿是兰溪市水亭畲族乡西方坞村人,是畲族对歌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他说,哼唱山歌是畲民的习惯,就像是他们的传家宝,代代相传,人人都唱。

别具一格 阿哥阿妹以歌对话

畲族山歌的演唱有“高声”(假声)和“低声”(真声)之分,演唱形式有独唱、对唱、齐唱等形式,而畲民们尤其喜欢对唱。

“情歌、吹牛歌、猜歌、成双歌,凡是你想说的都可以唱出来,都可以拿来对歌。”蓝开寿说,对唱是一场比文才、比学问、比记忆力和灵活性的竞赛,更是一场演绎历史展示畲族文化的盛景。在他的记忆里,以前除了干活时会对歌,晚上空下来,阿哥阿妹也会相约对歌。“以歌对话,气氛很好,很开心。”

“我奶奶年轻时是出名的歌手,十七八个男歌手车轮对歌也对不赢她,因为她能即兴编歌,看到什么景,听到什么歌,就马上能编出新歌来对唱。”钟发品的奶奶蓝贤翠当年是出了名的畲族“歌仙”。她从三四岁开始跟阿麦(母亲)学唱畲族山歌,15岁就敢登堂盘歌对唱,被嫁女人家请去当歌娘,与新郎家请的男歌手(赤郎)进行长夜对歌。蓝贤翠一生在畲民婚嫁歌堂上盘歌600多场,教会儿子钟寿仁成为宣平一带有名的赤郎,教出新歌手百余人。

和钟发品的奶奶一样,70后钟忠仙的奶奶雷陈爱也是十里八乡的对歌高手。“我奶奶文化水平不高,字都不识,唱山歌却是一等一的高手,跟别人对唱山歌非要对到对方服气为止。”钟忠仙至今记得年少时,奶奶带着自己跋山涉水去参加“三月三”畲族歌会时的情景。那时,她很难理解奶奶唱完歌往回走,走了一半想想又回去对唱的行为,直到自己参加了“竹柳新桥”畲族歌会(松阳县板桥畲族乡,丽水市莲都区老竹畲族镇、丽新畲族乡,武义县柳城畲族镇四乡镇是浙江省最大的畲族集聚区。自1994年起,每年三月三,四乡镇轮流举办畲族歌会。歌会上,四个乡镇唱山歌的高手齐聚一堂,你唱一句,我接一句,要是对不上来,就算输了),才真正领略到了对歌的魅力。

“唱条歌仔来相见,娘住武义是柳城。娘住柳城白马下,名字又叫钟忠仙。”“柳城是个好地方,好山好水好风光。香菇莲子是特产,美食美景美名扬。”……和奶奶不同,钟忠仙很多时候不敢轻易开口,但“三月三”各地歌手齐聚一堂,没有音乐伴奏、没有夸张的动作,大家张口即唱,以歌斗趣、争输赢的场景,让她感觉魅力无穷。

在畲族,对歌最迷人之处便是阿哥阿妹通过对歌,互相表达爱慕之情。

“那时候在山上放牛,比较寂寞就唱山歌,没想到,在不远处的他听到我的歌声后回应了,这边唱来那边和,一来二去,我们就对上了。”武义县坦洪乡黄干山村今年48岁的蓝春球和丈夫雷保平就是通过对歌对出感情,并喜结良缘的。据说,雷保平七八岁在山上放牛时就开始跟爷爷学山歌。那时候,爷爷告诉他,学会唱畲族山歌,长大后娶媳妇就容易了。没想到,成年后他真的以歌为媒,对歌对来了终身伴侣。婚后,夫妻俩比翼双飞、鸾凤和鸣,双双对对活跃在畲族歌会的舞台上。

“凤凰山上凤凰飞,封金山上麒麟追。凤凰狂舞乌云散,麒麟高歌送春晖。”

“凤凰播种满地星,麒麟酒露天空清。山川河流阳光照,满地生出都是金。”

“凤凰飞,麒麟追,凤凰麒麟双双飞……”

除了参加畲族歌会和受人邀请去担任歌娘和赤郎,空闲时,蓝春球、雷保平夫妇会时不时地“对”上几句,有时对着手抄本或者歌书对唱,有时即兴编词。

山歌飞扬,激情荡漾。

共情表达 山歌唱出畲家大风情

“三月三里好风光,畲家节日喜洋洋。畲歌一山传一山,欢快歌声满畲乡。”“山清水秀好风光,莺歌燕舞三月三,畲山茶叶飘来香,美景引来客人到。”……前日,兰溪市水亭畲族乡西方坞村承办浙江省第十一届少数民族文化节的同时,推出兰溪市第十四届水亭畲族乡“三月三”民族风情体验周。活动期间,当地的畲民在唱响山歌的同时,将进行民族婚嫁表演及各种传统文化及美食展示。

3月31日,武义县柳城畲族镇将举办“三月三”畲歌会暨乡村文旅共富大巴发车仪式,届时,大型婚嫁表演、长桌宴、共富市集、篝火对歌派对轮番上演……不知不觉中,简单的畲族歌会发展成了展示畲族传统婚嫁习俗、开展畲族体育竞赛、品尝畲乡风味小吃等丰富多元的主题畲族文化节。

“以前‘三月三’对歌是主要内容,阿哥阿妹对上了歌才结亲。现在我们也对歌,但采用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蓝晓燕是金华市民族促进会理事、武义县政协委员,也是今年武义组团去参加“竹柳新桥”畲族歌会的领队及柳城畲族镇“三月三”活动的策划者之一。2014年,她成立了表演团队,带领大家瞄准年轻文化与乡愁情怀的靶心,以山歌为基点,通过舞蹈、走秀等多种形式,唱响畲乡大风情。这些年,她编排出《畲家问茶》《畲族哭嫁》《原生态山歌》等节目,多次到杭州、丽水、台州、厦门等地表演。今年,她为“三月三”倾力打造的畲族婚嫁舞台剧,用畲族山歌将畲族婚嫁全过程进行串联:谈恋爱、送定情信物、媒婆提亲、哭嫁、办酒席、闹洞房,可以让人们在山歌的海洋、舞蹈的欢乐中沉浸式感受畲家风情。

“‘三月三’,畲族山歌当然是C位,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观赏浓缩的畲族千年文化,解锁很多新玩法,将畲族歌舞、祭祀活动、服饰、语言、习俗、体育等民俗活动及畲乡特色农产品进行展示,让畲族‘三月三’的活动不只是当地人的狂欢。”兰溪市水亭畲族乡西方坞村党支部书记蓝爱云是畲族对歌金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她说,这些年“三月三”活动内容越来越丰富,将畲族山歌与文旅活动结合,展现了畲乡大风情,带动当地乡村振兴。

乘着歌声的翅膀,做好文旅文章成了各个畲乡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在一些畲乡风情园、畲乡民宿,唱山歌、迎客敬酒及篝火晚会等成了必备品。

与古为新 传承民族风任重道远

饭养生、歌养心。

畲族山歌是畲族文化重要的载体。虽然,畲族歌会越来越多元化,但随着时代变迁和多元文化的冲击,如今畲族山歌也面临着传承危机。

武义县“畲族山歌非遗文化优秀传承人”蓝伟娥,每周一、三、五都会去武义县柳城畲族镇中心小学和柳城幼儿园,教孩子们唱畲族山歌。“因为没有文字,我们的歌曲和文化通过口口相传。但清一色的原生态唱法,相比现代流行歌曲,对年轻人来说,吸引力并不大。”蓝伟娥2004年开始多次外出培训,在广泛吸收了解不同地域的畲歌调的基础上,结合流行歌曲,改编一些歌词和歌调。如把《唱支山歌给党听》演绎成了畲语版,把《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改成了畲语版的《民族团结一家亲》,而《三月三》一歌则考虑年轻人的审美,把曲调改得更悠扬婉转。“要让小众的畲族山歌走向大众,必须得创新,但这不是件容易的事。”

“现在年轻人娱乐方式多了,不像我们小时候,空闲时长辈们会围坐在一起唱山歌,在那样的环境下,小孩子自然而然会唱了。”蓝爱云的师傅蓝开寿这些年整理了1000多首畲族山歌,并以开培训班的形式将这些山歌进行传承,但她觉得这种通过短暂培训学习传承山歌的方式,很难让人掌握畲族山歌即兴编唱的精髓。“虽然政府对畲族山歌、畲族文化的传承很重视,但现在很多年轻人不会畲语,还是挺让人担忧的。”

“虽然政府每年都会举办畲歌畲语培训班,但在武义会哼唱畲族山歌的人80%为60岁以上,40~60岁的就很少,学山歌的人也越来越少,影响力较小,山歌传播不出去。”从事畲族山歌研究已近40年、完成10多本著作的钟发品表示,要让畲族山歌继续悠扬传唱,必须保护好现在那些会唱歌的骨干歌手,并经常组织他们一起唱,从而让他们保持对山歌的热情;其次,要与全国各地的畲族歌手加强联系,博采众长;第三,相关部门对畲族山歌的传承与教学要有一定的资金支持;第四,跟上时代节拍,结合老歌调,参照其他民族乐符,创新推出时代调。“畲族山歌只有唱开来,才能传承下去,这个火苗才会越来越旺。”

“传承与保护畲族山歌需兼顾文化原真性与时代适应性。”武义县文化馆馆长金东亮曾在年初和湖州师范学院教师赵岚对武义的畲族山歌进行调研。他建议,推进畲族山歌省级至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建立四级联动保护机制。同时,采用数字化采集技术记录原生态山歌,建立畲族山歌数据库,并挖掘一批新时代的山歌,联合媒体进行传播,扩大畲族山歌的知名度和传播度;联合专业院校对畲族山歌体系进行归纳,为畲族山歌创建富有民族特色的音乐体系。“我们可以通过传统基因解码与现代科技赋能的双向驱动,在保持文化本真性的同时构建可持续传承生态,使畲族山歌从文化记忆转化为活态文化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