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3月31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04版:新闻

大量食物被囤过期

别让“囤物癖”偷走健康

过期的米面粮油、长期存放的腌腊食品,你家长辈是否也有囤积过期食品的“迷惑操作”?近日,在社交平台上,有网友掀起一阵独特的讨论热潮,表示家里长辈大量食物过期舍不得丢,劝了也不听,同时也担忧长时间的“囤货癖”会不会对身体造成伤害?记者展开采访调查。

囤积过期食物存在健康隐患

“腌肉炒菜吃一周是常有的事,有的时候我翻冰箱还能看到长毛的豆腐。”今年26岁的吴韵跟记者吐槽,她平常跟爷爷奶奶一起居住,但是长辈的生活习惯和她大相径庭,冰箱塞满食物、“僵尸肉”、长毛食物、多年前的干货调料,在她家里并不鲜见。对于老人的囤积癖好,她有些无奈:“都3月底了,过年炖的牛肉、买的腊肠都还在冰箱里冻着,我怎么劝都不听,说倒掉是浪费食物。”

金华市人民医院临床营养科营养师蒋甘表示,干货、调料品等过了保质期,不管存放在哪里,都有霉变的风险;冰箱里的腌腊制品,会产生油脂酸败,这一类油脂会诱发身体的慢性炎症。此外,剩饭剩菜超过24小时后就会产生亚硝酸盐,而且每加热一次,细菌就完成了一次百万级甚至千万级的“扩军”。每次加热营养成分也会相应流失,比如维生素C,每加热一次大概会流失15%左右,反复加热,近乎等同于吃一个食物没用的“壳”。

“如果我们忽略了食物保存的基本原则,食物中细菌超标的现象就会变得司空见惯。一个平时肠胃强健的人,突然感到胃部不适、腹部胀气,或是排便变得急促且形态异常,很可能就是摄入了不卫生的食物导致的。倘若遭遇了大量的致病性细菌,还可能引发严重的细菌性食物中毒。”蒋甘介绍。

心理专家建议多关注老人需求

针对老人过期食物舍不得丢的行为,金华市一心心理中心法人、金华市教育学院兼职教授林秀萍认为有以下两方面的因素:一是在不少老年人的观念里,食物只要外观未发现明显变质,即便过了保质期,丢掉也是浪费。节俭惯了的他们,难以接受浪费。另一方面,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不愿意丢过期食物也和长辈对过期食品危害的认知局限有关。在过去物资供应不稳定的时期,通过囤积物品,老一辈能获得心理上的安全感,仿佛充足储备可抵御生活中的各种变故和不确定性,这种行为模式是他们在长期生活经验中形成的自我保护机制,小辈们需从历史与心理层面予以理解和尊重。

如何帮助老人克服“囤物癖”呢?专家给出了几点建议:首先,建议子女保持温和、耐心且专业的态度与老人沟通,通过展示真实案例如过期食品引发食物中毒等报道,让老人意识到过度囤物可能会带来的严重后果。其次,帮助老人制定科学合理的购物计划非常重要,小辈可以定期与老人一同清理家中物品,对即将过期的食品及其他物品及时妥善处理。通过这种方式,引导老人养成理性消费与定期整理的良好习惯,逐步克服囤物行为。最后,要认识到情感缺失可能是导致囤物行为的重要内在因素。子女应尽可能增加陪伴老人的时间,关心生活点滴,通过给予充分情感支持,填补老人内心因安全感缺失产生的心理空缺,从根源上缓解囤物行为背后的焦虑与不安情绪。

本报记者 张丹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