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上空的神秘“王者”
每年4月10—16日是一年一度的浙江省爱鸟周。在金华,说起鸟类,人们首先想到的可能是那些娇小灵动的雀鸟,很少有人知道,在金华上空其实还有一群神秘而迷人的“天空王者”——猛禽。它们以矫健的身姿、犀利的目光,成为大自然生态舞台上的独特主角,演绎着属于自己的精彩故事。
金华的“猛禽江湖”
猛禽是对凶猛的肉食性鸟类的统称,是鸟类王国中重要的类群,分为昼行性和夜行性两类。其中,昼行性猛禽包括鹰形目和隼形目,夜行性猛禽为鸮形目,也就是人们俗称的猫头鹰。猛禽处于生态系统能量金字塔的顶端,在我国,所有的猛禽均为国家一级或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据了解,除南极洲外,世界各地均有猛禽分布。那么,金华到底有多少种猛禽?
“金华全域有370多种鸟类,其中猛禽有36种,每10种鸟种就有一种是猛禽。”叶铎是浙江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师,作为一名观察鸟类已有21年的生态学工作者,这些年,他深入金华各地调查,拍摄了大量的金华鸟类照片,对金华的猛禽有较为深入的了解。他说,金华的猛禽主要分为鹰、隼、鸮这三大类。如凤头鹰、林雕、红隼、雕鸮等,都是金华的“常住居民”。
“我2021年开始观鸟,曾观测到鹰、隼、鹞、雕、鸢等猛禽。”“echo wang”是我市的一名女性观鸟者。她说虽然观测到猛禽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但现在可以观测到猛禽的点越来越多,有时候运气好的话,在一个点可以观测到五六只猛禽。
“最近,演员李现‘打鸟’火出圈,不少文旅部门喊李现去拍鸟,为当地的生态环境代言。事实上,早在2023年4月9日,演员Angelababy在东阳拍戏时,就发现过一只北鹰鸮,并在其微博上晒过(此信息在2023年4月浙江鸟类重要记录里有记载),为金华代过言。”居晓兵是个鸟类爱好者,拍鸟数年的他曾拍到10多种猛禽。
“草枯鹰眼疾”“鹰隼纵横来”……古诗词中描写的这种豪迈场景如今在金华也能见到。白天,鹰类和隼类就是天空的主宰。鹰身姿矫健,盘旋在天际,锐利的双眼不放过地面任何风吹草动,锁定目标后,如离弦之箭俯冲而下,精准捕获鼠类、鸟类、蛙类和爬行动物。隼类也不甘示弱,身形更为敏捷,它们在农田上空穿梭,把害虫和小型鼠类当作美味佳肴。其中,还有个特殊的“渔夫”——鹗,偏爱在水库边栖息,一旦发现水中鱼儿,便会一头扎进水里,用锋利的爪子抓鱼,溅起的水花好似在为它的高超捕猎技巧喝彩。
夜幕降临,鸮类——也就是我们熟悉的猫头鹰,成了暗夜的使者。它们悄无声息地穿梭在树林间,那圆溜溜的大眼睛在黑暗中闪烁着幽光,鼠类、蛙类在这双眼睛的注视下无所遁形,只能沦为盘中餐。
在金华的猛禽家族里,林雕稳坐“体型之王”的宝座。它体长75厘米,展开的翼展足有1.8米,像一架小型飞机划过天空,气势磅礴。还有雕鸮,不仅是金华最大的猫头鹰,更是世界上最大的猫头鹰之一,70厘米的体长,1.6~1.8米的翼展,那威严的模样,让人望而生畏。
猛禽如何上演“生存法则”
猛禽可以说是自然界中最美丽的捕食者之一,生性凶猛拥有令人叹为观止的飞行技术的它们是如何在浙中秘境上演“生存法则”的?或许那些常年研究、观测鸟类的学者及鸟类爱好者最有发言权。
“虽然大多数猛禽栖息在森林或者农田区域,但要真正找到或者观测到它们并不容易。因为它们都有自己的生存法则和生存策略。”叶铎平时经常会带团队去野外做调研,也会和金华的鸟类爱好者一起去野外寻找猛禽的踪迹。
“金华有救助雕鸮的记录,我们就想知道雕鸮在金华野外的生存状况,于是两年前启动了这个调查计划。一开始,雕鸮在金华的野外踪迹成谜,大家满心好奇又无从下手。后来,从雕鸮偏好栖息悬崖峭壁的习性入手,大家重点探索金华悬崖生境。”虽然知道了雕鸮的习性,但要观测到它并不是件容易的事。“首先,它们栖息的悬崖很高,距离我们很远。其次,雕鸮的颜色与岩壁、枯草几乎是同一个颜色,很难辨别。另外,它们一般天黑才‘起床’,且在夜间飞行没有一点声音(这要归功于它们翅膀的梳齿可以过滤空气)。”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多次蹲守,2024年初,在金华北山的崖壁上,大家记录到了第一只雕鸮。“当时非常激动。后来在金华北山和永康丹霞地貌山地,我们找到10多只雕鸮。每一次见到它们,都感受到这种鸟类和生境间的奇妙联系,内心都会感到非常震撼。”叶铎从生态角度分析,雕鸮选择悬崖作为栖息地,足见其智慧。
“除它的保护色与岩壁相似外,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猫头鹰之一,其一举一动相对于其他鸟类目标会大很多,它选择在悬崖峭壁上生活,可以减少兽类如黄鼠狼等对卵和幼鸟的干扰。”叶铎表示,猛禽对栖息地的选择,除了与保护自己、躲避天敌有关外,还与食物有关。如蛇雕在金华,大多栖息在丹霞地貌山区,这里的岩石裸露度高,表面经过太阳暴晒,温度较热,很多爬行动物,如蜥蜴和蛇类,利用岩石的缝隙藏身,保持体温,并在温暖的岩石上晒太阳。“一旦它们出来晒太阳,蛇雕就会从高处迅速降落,捕食这些爬行动物。”
和雕鸮把悬崖峭壁作为栖息地不同,凤头鹰则是为数不多不怕人类、可以在闹市区生活的猛禽。在我市的婺州公园、茶花文化园以及浙江师范大学都有凤头鹰的繁殖记录。“我第一次看到的猛禽就是燕尾洲的凤头鹰:它在活动觅食时一般是无声的,你要么看到它停立在枝头,转动头部,眼神犀利地观察四周,要么就看到它翼展在林间迅速划过。”义乌的观鸟爱好者吴星华至今记得第一次在野外看到猛禽的感受。而喜欢用古法观鸟(只看不拍照)的“面条”则在市区的公园里,看到过凤头鹰吃松鼠的场面。据介绍,每年三四月是鸟类“谈情说爱”的季节,这个时候的凤头鹰会站在枯树枝上展示自己,但人类很难接近善于在林间快速飞行的它们。“凤头鹰之所以会在城市绿地或者公园里繁殖,这与这些地方松鼠、老鼠、鸟类比较多,食物资源比较丰富有关。”
猛禽的“生存法则”里,除了栖息环境与食物,还有平时与同伴之间的互动与“信息共享”。“在金华北山风景区,我们录下了褐林鸮的3种声音:一种是‘咕噜噜噜’鸣叫,用于警告;一种像是马儿嘶吼,用于索要食物;一种是入夜时的‘狼叫’。”叶铎说,白天,褐林鸮静若处子,隐匿在森林的浓荫下。仗着羽色与树林相似,站在树干上,伪装成一截枯木。黑夜降临,褐林鸮则变得十分活跃,穿梭在林中狩猎。“我们听起来像狼哀嚎的叫声,就是褐林鸮在向同伴发出定位,告诉它们自己在哪里,而同伴们听到了,往往会作出回应。”
人鸟共家园成了现实
作为天空中的“狠角色”,猛禽与金华人有着复杂的羁绊。
“我们小时候,猫头鹰被认为是不吉祥的象征,它一叫,就会将其与一些负面的事情联系起来。”今年76岁的涂根旺小时候经常跟着父亲在武义山区打猎。他告诉记者,在他们小时候,因为迷信,加上民间有吃猫头鹰可以缓解偏头痛的说法,偶尔会出现抓捕或者猎杀猫头鹰的现象,但随着对猫头鹰的了解,大家慢慢开始摒弃陈旧偏见,用开放包容的心态对待猫头鹰。
“近年来都有斑头鸺鹠来我家院子里生儿育女,村里人都知道,但从没人去打扰它们。去年有小鸟掉下来,村里人看到了,把它捡起来放回到树上去了。”金东区赤松镇的汪旭光也是个鸟类爱好者。他说,这些年来,在金华鸟的种类越来越丰富,人们护鸟爱鸟的意识也越来越强。
“现在珍稀濒危动植物相关知识的普及与保护力度越来越大,人们保护珍稀濒危动植物的意识增强了,救助它们的意识也越来越强。”金华市资规局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站站长谢纯刚说,仅过去一年,金华市民就救助了200多只猛禽。就在4月11日,武义市民救助了一只雕鸮。
“鸟类是环境变化的指示物种,猛禽处于食物链顶端,是环境健康的旗舰指示物种,对环境污染(如农药、重金属)极为敏感。其种群数量或健康状况的变化能反映生态系统的整体污染水平。另外猛禽的存在对维持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很重要。”采访中,不少鸟类爱好者告诉记者,这些年猛禽越来越多,说明金华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人鸟共家园成了现实。
“希望未来,在金华也能见到‘鹰河’(众多猛禽以紧凑的行列迁徙经过,宛如一条天际流动的猛禽之河)‘鹰柱’(数量众多的鹰隼类猛禽密集地在一起盘旋)。”“面条”说,金华的猛禽世界,每一页都写满了生命的奇迹与奥秘,吸引着我们不断去探索、去守护,让这些“天空王者”能在金华的天空自由翱翔。
本报记者 吴俊斐/文(本版图片由叶铎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