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金华晚报》 共成长
2000年,我的人生轨迹与《金华晚报》悄然交织,那一年,我刚上小学的儿子成了《金华晚报》小记者团的一员,当他稚嫩的文字《我的小阿姨》第一次变成铅字印在报纸上时,我捧着报纸反复细看,仿佛能触到油墨里跃动的骄傲。为了鼓励儿子写作,我每年都会订阅《金华晚报》,因为报纸里夹着的不只是孩子的作文,更是一个母亲对幼苗成长的殷殷守望。
命运的齿轮在2001年5月再次转动,我调入金华日报社工作,从晚报读者变成了朝夕相处的伙伴,每天清晨,带着油墨清香的报纸堆满案头,指尖划过《小记者》专栏时总会多停留几秒,每每看到儿子写的《骑车》《练胆》《衣架》等文章发表在《金华晚报》小记者栏目里,我的心情都会无比激动。而我也重拾笔杆,将市井烟火、人间温情化作方块字,让新闻的温度通过报纸传递到千家万户的早餐桌上。
2021年深秋,《金华晚报》成立银发记者团,我以“银发记者”的新身份再度出发。我们这群“老将”挎着相机,揣着笔记本,记录着城市的大发展。从“东阳博士菜”到“香辣牛肉酱”,在《晚晴》里晒出了一道道我的拿手菜;从《我眼中的家乡新景》到“秋趣”,每一次出游拍摄的许多美好风景,都会分享在《晚晴》专栏里;从“穿着旗袍打扫卫生”到“做公益让自己的生活更充实”,及时传播身边的正能量。
2021年11月的有一天,我接到了记者要来采访我的电话,我真没想到,我珍藏了30多年的票据和书信会受到关注,当我捧出那108封书信和一张调动工作行李托运票据时,记者很惊讶,从这些票据可以看到交通的日益发达,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感谢《金华晚报》勾起了我当年“两地书”的美好回忆,我会把这108封书信一直珍藏下去,因为信中装满了亲人和同事间的深厚友谊。
25年光阴流转,从为孩子珍藏一份报纸的母亲,到执笔记录时代的新闻人,这份情缘早已超越了纸页的厚度,它是一盏始终亮着的灯,照亮了两代人的成长,温暖了一座城的记忆。
在《金华晚报》迎来创刊30周年之际,我真心祝愿《金华晚报》越办越好!
(何艳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