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防消联勤”新模式
金华消防打造城市安全治理现代化样本
夜间巡查发现电动自行车在楼道内违规充电,消防员迅速处置并开展“现场教学”;有400余年历史的古街实行“三色预警”动态布防;浦江15支巡防分队按网格“扫楼清患”……今年以来,金华市消防救援支队创新构建“防消联勤”工作机制,将防火巡查与灭火救援深度融合,探索出一条“防火灭火双提升”的特色路径。
“六熟悉+”模式:让隐患无处遁形
4月10日晚,婺城区消防救援大队后丰路消防救援站的消防员在例行巡查时,发现一小区楼道内停放着3辆电动自行车,其中一辆正通过私拉电线的方式充电。“阿姨,这种‘飞线充电’一旦起火,整栋楼的逃生通道都会被毒烟封锁。”消防员李振坤一边将车辆移至户外安全区,一边向居民讲解案例。这一幕正是金华消防“六熟悉+”工作法的缩影。
所谓“六熟悉+”,即消防指战员对辖区道路水源、重点单位分布、建筑结构、消防设施等六大类基础信息的全面掌握。在此基础上,金华消防创新叠加防火巡查、宣传培训、实战演练3项职能,形成“走到哪、查到哪、教到哪”的动态防控体系。
在浦江县,消防员将“六熟悉+”升级为“八必查、五必看、七必测”标准流程,重点排查电动自行车违规充电、消防通道堵塞等八大类隐患,同步测试消火栓水压、水泵接合器等设施效能。
“过去防火和灭火是两条线,现在通过防消联勤实现‘1+1>2’。”浦江县消防救援大队大队长苏俊杰介绍,该县组建15支巡防分队,将辖区划分为52个网格,逐栋排查高层建筑、老旧小区,建立隐患“移交—整改—反馈”闭环机制。今年以来,仅电动自行车违规停放类隐患就整改1032处,相关火灾事故实现“零发生”。
“369”工作模式:织就全域安全网
走进金东区坡阳古街,每隔50米就能看到醒目的消防器材箱和沿街商户电子屏上滚动播放的防火提示。这座有400余年历史的“浙中第一古街”,如今已成为金华消防“369”防消联勤模式的示范点。
“3”是指构建“整建制、班(车)组、小分队”3种模式。“6”是指双随机与熟悉演练、开业前检查与测试、专项整治与技战术研究、重大执勤安保与防火巡查、火灾调查与战例复盘、防火会议与宣传培训等6大防灭业务融合。“9”是指拟定计划、预先准备、情况介绍、巡查熟悉、实地测试、实战演练、宣传培训、反馈移交、修订预案9步防消联勤工作流程。
在这一框架下,金东消防救援大队针对古街特性推出“三三模式”:
三种队伍:整建制“服务队”每月开展消防设施测试;重大安保“先遣队”节假日前置驻勤;火灾防范“宣传队”联合志愿者入户宣讲。
三色预警:红色预警时消防车组全天候巡逻;黄色预警时由志愿队伍加强巡查;绿色预警时依托商户自查自纠。
三联行动:与文旅部门联合开展会商、培训、检查,今年已组织古建筑消防演练12次,培训文保员200余人。
“这套机制让防控更精准。”金东区岭下镇应急消防管理站负责人朱振磊表示,今年清明小长假期间,古街单日客流量突破2万人次,但通过红色预警响应,消防力量提前3天入驻,检查商户76家,整改私拉乱接电线等隐患23处,假期实现火情“零报告”。
数字赋能:隐患治理“一网通办”
在金华开发区,一场特殊的“交叉检查”正在进行:三江街道的社区网格员与秋滨街道应急消防管理站的工作人员组成联合小组,对金华商城及周边开展隐患排查。这种跨区域互查能跳出思维定式,2小时内就发现常闭防火门损坏、消防控制室值班记录缺失等几处问题。此外,大队结合通信装备测试,对辖区169家重点单位完成三维建模,并对通信最不利点等重点部位进行线上标注,结合无人机管控平台及微联管理后台,实现对单位的线上管控。
数字化手段的运用不止于此。在义乌国际商贸城,5G物联网系统实时监测6.1万个商铺的用电负荷;金东区东孝街道给49家企业的重点部位安装了“三合一”可视烟感探测器和热成像感温火焰探测器……“我们正推动‘防消联勤’从人防向技防升级。”金华市消防救援支队防火监督科科长胡彪介绍。
社会共治:拧紧消防安全责任链
在武义县星光社区,34岁的居民王宇有了新身份——“美丽大姐”消防志愿者。每周三,她与消防员共同走访独居老人家庭,教授灭火器使用方法。这支由1200名村居妇女组成的志愿队伍,已成为金华消防社会化治理的重要力量。
“消防安全不能只靠消防部门单打独斗。”浦江县郑宅镇“江南第一家”景区负责人王莉深有感触。该景区依托防消联勤机制,将37家商户纳入“消防安全互助联盟”,建立“隐患互查、设备互用、培训互助、应急互联”机制,2025年商户自查整改隐患数量同比提升60%。
“防消联勤的本质是推动全社会形成风险共防、安全共建的治理格局。”金华市消防救援支队作战训练科科长杨光亮表示。 (杨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