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4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01版:头版

历史上最能写的金华人 给我们留下了哪些宝藏

金华市图书馆收藏的《浙江文丛》

本报记者 汪蕾/文 张辉/摄

在金华市图书馆的四楼书库里,有一套墨绿色精装书形成一面巨幅书墙。这套被誉为浙江人文历史的第一部百科全书的《浙江文丛》,系统收录了1911年以前浙籍先贤的著作以及研究浙江的经典著作,是浙江历代文献经典的第一次全面整理出版。

作为浙江人,这或许就是值得我们细读深读的好书。据学者考据,中国现存古籍总量20多万种,浙江占2万多种,说明浙江文化是极有分量的。这套书由浙江古籍出版社于2010年启动编纂,目前仍在更新。检索浙江图书馆书目系统,记者发现《浙江文丛》已更新到200余种(共1000多册),涵盖了浙江文化史上影响力最大的传世典籍。

在这份书单中,我们找到了20位金华古人的身影。从《浙江文丛》中最早诞生的《楼钥集》,到去年下半年最新出版的《陈亮集》《吴莱集》,你不得不感慨,金华古人的文学、思想精华都浓缩在此了。

20位入选金华人都有谁

陈国友是金华市作家协会常务副秘书长,从事诗词创作、研究40多年,目前正在编写《金华古代诗词探源》一书,对金华古代文化名人钻研颇深。昨天,记者和他一起对照《浙江文丛》书目,按图索骥找到了20位金华古人的名字——

从年代上来看,这些名人大多集中在宋元时期,占比超过了2/3;此外,唐代1人、明代3人、清代2人。从县域分布来看,八婺大地均有涉及,其中兰溪最多,义乌次之。

先来说一说金华人耳熟能详的“大咖”:以教科书第一首《咏鹅》为儿童诗歌启蒙的“初唐四杰”之一骆宾王;北宋末年,在民间有“宗泽猛虎在北,刚中伏熊在西”美称的“抗金名将”宗泽与郑刚中,忠贞节操“皦然可与日月争光”。

到了宋元时期,绵延数百年不绝的婺学(金华学派)让金华进入学术的高光时刻。一群学者组成的学术圈堪称“宝藏学术圈”,代代名儒,砥砺廉隅、披沙拣金,走在浙东学术思想流变的潮头。金华学派虽得浙学先声,却不独守山头,反而以“不名一师,不私一说”的纯粹学问追求著称,有“先声不夺人”的大智慧。

被朱熹赞“其学甚正”,为“婺学之开宗,浙学之托始”的宋代理学家范浚;开“浙东学派”之先声、开创“婺学”的大儒吕祖谦;倡导经世济民的“事功之学”,创立永康学派的“龙川先生”陈亮;‌“北山四先生”之一的许谦;撰写南朝梁至宋末金华地区人物史料《敬乡录》、著《战国策校注》的元代文学家吴师道;元代“浙东三大家”黄溍、柳贯与吴莱,前两者同为“儒林四杰”,吴莱则是宋濂的老师……

大明开国,浙东士人为朱元璋立下大功,“明朝开国文臣之首”宋濂以及与其并称“浙东二儒”、共同主编《元史》的王袆等人厘定新朝典章制度,婺学在吕祖谦、“北山四先生”之后又形成一次高峰。到了明代中期,理学逐渐衰微,兰溪章懋挺身而出,提倡躬行致用,首提婺学“三大担”,以道学、功业、文章复兴婺学辉煌。曾任明万历朝内阁首辅10年、兰溪建县以来职位最高的乡贤赵志皋,也深受婺学经世致用务实品格的影响。

明末清初,兰溪人李渔“谋文亦谋生”,写下至今仍是生活美学必读经典的《闲情偶寄》,他被后世誉为“东方莎士比亚”,其戏剧理论在中国戏曲史上有着不可撼动的地位。

除了这些金华人熟悉的“大家”,还有几位相对小众的人物。《舆地纪胜》是南宋中期的地理总志,由婺州东阳(今磐安)人王象之所著。该书节录了当时数以百计的各地方志、图经,对各书记载的异同,加按语进行考订,“收拾之富,考究之精”,为当时所称。

《浙江文丛》最早出版的1号书《楼钥集》,收录的就是南宋文学家、政治家、理学家楼钥的作品。楼钥祖籍永康,与吕祖谦、陈亮都有交往,陈亮中状元后的授官诏书就是楼钥草拟的。楼钥早年随使金时所撰的《北行日录》按日记叙行程见闻,对于中原残破情况及人民生活均有反映,为研究南宋与金的关系提供了重要资料。

一生充满争议的“楷书四大家”之一赵孟頫祖籍兰溪,他生于南宋末年的乱世,“仕元”被指失节,但在艺术上又以一己之力力挽狂澜,成为700年文化承上启下的扛鼎者,以“擅画工书、懂经济、通佛志、嗜篆刻、明音律、冠文章、善鉴定的绝世全才”,成为中国文化长卷上最为耀眼的巨匠之一。

南宋庆元年间,在婺州担任浙东马步军副总管的姜特立在武义营造了寓居“茧庵”,这位有文化品位的武将是南宋中兴诗坛时期著名诗人,其诗词内容多抒闲适之趣、不事雕琢,在当时诗坛赢得一致好评。可惜受其政治行为影响,《宋史》将姜特立列入《佞幸传》中,被贴上“佞幸”标签致使诗名被淹。

千古“婺文”如何“观止”

这群历史上最能写的金华人,给我们留下了丰厚的宝藏。他们留下的一批千古“婺文”又该如何“观止”?去年,浙江古籍出版社基于10余年编纂《浙江文丛》的丰厚家底,推出100篇脍炙人口的《浙文观止》候选篇目,其中金华人所著的文章有8篇——骆宾王的《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宗泽的《义乌满心寺钟记》、吕祖谦的《陆宣公祠堂记》、陈亮的《中兴论》、楼钥的《论风俗纪纲》、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和《王冕传》、李渔的《芙蕖》。这100篇古文还将精益求精,最终保留50篇“经典中的经典,巅峰上的巅峰”,预计今年出版。

陈国友本身是“书痴”,每年都要阅读40多本书。随身携带一支笔,随时在书上做好批注,是他多年保持的习惯。“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想要吃透一本书,读读写写很必要。”

在他看来,看书可以了解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深度触摸金华的文化根脉,知道我们的根在哪里。读先贤志士的书,还可以从他们的文字中拼接出我们的精神谱系。比如,创业者不妨读一读浙东学派的著作,读懂以陈亮为代表的永康学派,读懂以吕祖谦为代表的金华学派,知道“经世致用、农商并行和义利统一”是刻在骨子里的文化基因;比如,读李渔的《闲情偶寄》,可以在这本“中国人生活艺术的指南”里寻找养生之道。

对普通读者来说,一些古籍未免深奥晦涩,那么骆宾王的诗文就显得好读且有收获。童真时,读“鹅,鹅,鹅,曲项向天歌”;奋斗时,咏“不求生入塞,唯当死报君”;苦闷时,叹“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即便是在人生的最后,也留下了气壮山河的绝唱。

“除了金华籍名人,在八咏楼开金华诗歌之先声的沈约,还有同在八咏楼写下‘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的才女李清照,也是对金华文化产生深远影响的重要标志性人物。”陈国友说,特别是沈约,金华诗歌乃至文学之渊源都要从他说起。也是自沈约的《八咏》起,八咏楼开始了光彩夺目的诗歌之旅,“金华从此深深扎根在诗人词客的心中”。

此外,金华历史上仍有不少“沧海遗珠”目前还未被“浙江文丛”收录。比如,创“渔歌体”的唐代诗人张志和,自称“金华仙伯”的北宋文学家、书法家黄庭坚,与吕祖谦、陈亮同为婺学创始人的唐仲友,挖掘出“孤篇压全唐”的《春江花月夜》的明代诗词评论家胡应麟,发起“中国诗歌史上奇迹”浦江月泉吟社征诗活动的南宋遗民诗人方凤……古文之外,近代也是金华文化的高峰时期,陈望道、艾青、冯雪峰、潘漠华等一大批名家的著作也反映着金华文化大河承上启下的奔流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