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八成种植面积在它名下
“浙茭系列”为何如此俏
爽滑清香、美味的茭白深受金华市民喜爱。当前,浙江本地产的茭白尚未大量上市,来自华南一带的茭白却已批量上市,走俏各地蔬菜市场。
在广东汕头,种植大户王斌正安排一批鲜采的茭白装车发往浙江,“每公斤能卖到12元以上”。走进广东普宁种植大户应潘灵的基地,工人们正热火朝天地给茭白分拣打包。茭白规模化种植,浙军实力不俗:据不完全统计,在广东规模化种植茭白的就有80余人,面积近3万亩。
这些肥美可口、市场俏销的茭白,品种是“浙茭3号”,它们的“娘家”在金华。
多年来,金华市农科院在水生蔬菜育种栽培领域创新不断,研发培育了“金茭系列”单季茭白、“浙茭系列”双季茭白等10余个新品种,种植基地北至黑龙江哈尔滨、南至海南三亚、西至新疆温宿、东至浙江台州。其中,“浙茭3号”等占全国双季茭白种植面积逾80%。
接“地气”,不“娇气”
“这是单季茭白,茭壳偏红,品质突出。我们有次去云南出差,在一个叫‘单家村’的地方偶然发现了它,现在暂时以这个村命名,后续还要继续研究。它的科研价值大着呢,说不定哪天摇身一变,就成了大面积推广种植的明星品种。”在金华市农科院科研基地,研究员张尚法饶有兴致地介绍起一丛养在水盆中的野生茭白品种。
收集、引进品种资源,是开展种质创新和品种选育工作的重要途径。一次次“无心插柳”的野外发现,看似是概率问题,根本上源于科研人员在田间地头长期的耕耘。
张尚法是国家特色蔬菜产业技术体系“茭白品种改良”岗位专家,从事水生蔬菜品种改良及栽培技术创新工作已有26年。他经常带着团队成员赴全国各地考察,和茭白种植户互动交流,“做农业研究,靠的就是耐得住寂寞,深入种植基地、试验田、实验室潜心研究”。
在金华茭白科研基地,科研人员坚持每天清晨下田采花粉。“我们会做大量观察,给每份种质建‘电子身份证’。”高级农艺师杨梦飞指着观测记录本,上面记录着10余年的试验数据。
连片的大棚茭白长势喜人。通过对设施栽培中覆膜时间、温湿度调节、水位控制和需肥特点等技术细节的研究,研究团队摸索出了较为成熟的双季茭白设施栽培技术,促进茭白提早上市。“这片加盖保温被的双季茭白,采收时间可以提早50天以上,茭白产值翻番。”张尚法笑着说。
接“地气”,不“娇气”,不仅是人,茭白品种亦然。金华农业科研人员研发培育的茭白,能够适应多种地形和气候条件。
稳“饭碗”,富“菜篮”
品种好、技术强,自然就有市场,“浙茭系列”的菜篮子也就越做越大。
今年3月至今,广东揭阳、汕头等地“浙茭3号”茭白种植基地迎来丰收季,茭农们正穿梭于比人还高的“绿海”中俯身采收茭白。
在茭田旁,王斌告诉记者,这批茭白种于去年12月,“往年,当地晚稻收割完,土地便闲置下来,等着来年春耕。来自浙江的茭农们趁着该空窗期,在广东的农闲田里种上了茭白”。
采用“茭稻轮作”模式,在保证水稻主粮正常生产的同时,利用冬闲田种植茭白,茭白采收完后秸秆还田,与当地水稻生产有机融合,这让在现场调研的浙江省农技推广中心的周佳燕倍感欣喜,“水稻种两季,茭白一季。粮食面积稳住了,又能提供丰富的蔬菜产品,实现了农田一年四季的高效利用。而且与长江下游主产区的茭白错峰上市,价格优势明显,为茭白产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信心”。
同样信心十足的,还有茭田里忙碌着的茭农们。“茭白效益好了,我们越干越有劲。”王汉亮、杨爱珍夫妇跟着王斌干了十几年,两人全年收入有20万元左右。
在和茭农的接触中,记者注意到一个现象:虽然茭白的生长发育需要一定的温度条件,但茭农们几乎一年四季都有茭白采收,和天山牧场的牧民们一样,种茭浙军也有自己的“转场”。
这是因为茭白新品种及其配套栽培技术在五湖四海迅速推广,实现了茭白的全年稳定供应。
如今,双季茭白“浙茭3号”已成为全国茭白主栽品种,在浙江、安徽、江苏、江西、福建等省大面积推广种植。
在海南三亚市热科院水蛟基地,“浙茭3号”“浙茭10号”等品种示范成效显著。采用低温处理的优质茭白种苗,亩产量达到2800斤以上,亩产值2万元以上,且茭白品质与江浙茭白主产区相仿。
本报记者 徐健勇/文 楼冀阳 钟路/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