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5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04版:人文金华

他为何加入太平军?他还有哪些画作留存于世?

浦江农民画师创作金华太平天国侍王府壁画

《坐唱图》

《喜鹊墨梅图》(局部)

《八仙图》

《狮戏图》

《樵夫挑刺图》

本报记者 孙媛媛

前不久,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黄大先告诉记者一个信息:晚清时期,浦江有一位叫李维贤的画师,虽是农民出身,画技却了得,还是金华太平天国侍王府壁画的主要创作者。

在书画之乡浦江,许多画家的名字如雷贯耳,从吴茀之、张书旂、张振铎,到吴山明、张世简,在现当代书画界都是颇有影响力的人物。那么,时间追溯到太平天国时期,李维贤是谁?他为何会加入太平军?他还有哪些画作留存于世?一系列的问题随之而来。

在资料查阅中,记者发现,今年恰巧是李维贤诞辰200周年。时空交错中牵起缘分之线,那么,就让我们走近这位浦江农民画师,了解他鲜为人知的一生。

是侍王府壁画主要创作者

了解李维贤的第一站,自然是太平天国侍王府。春日的侍王府草木葱茏,生机盎然,三五成群的游客在参观游览。

164年前的春天,侍王李世贤率太平军攻克金华府,将子城中的试士院修建成侍王府。虽然太平军在此驻扎不到两年,却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1988年,太平天国侍王府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除侍王府本身的建筑特色外,这里还有三宝,壁画、石雕团龙和千年古柏。其中,在西院的94幅壁画是目前全国范围内发现的太平天国壁画最多的地方,是江南地区壁画的典范和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

侍王府壁画涉及的题材很广泛,既有山水人物,又有飞禽走兽。敦煌研究院院长苏伯民在任敦煌研究院保护研究部部长时曾来金考察侍王府壁画,他赞叹:“这里的壁画技术高超,文人气浓郁,很珍贵。”

目前发现的壁画主要在侍王府西院,这是太平军进驻后新建的四进宅院,用于住宅和办公。西院入口处,摆放着一幅《樵夫挑刺图》的临摹画,据说这幅画的原作是浦江画师李维贤所绘。

由于气候、病虫害、表面污染等原因,在国家文物局的支持下,侍王府壁画经历多次修复,临摹壁画是保存展示的一种方式。在这幅临摹画中,崇山峻岭间,在一株松树与一株桐树下,停放着两担柴火。一名樵夫的右脚扎进了野刺,双手环抱树干,疼痛难行。另一名樵夫坐在块石上,托起被刺者的脚板,全神贯注地挑刺,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两名樵夫头戴笠帽,腰束汤布,腿扎绑带,全然一幅浙东地区劳动人民朴实无华的装束。

这幅画的实景图位于西院第一进西厢房的东墙上。推门而入,一股历史的久远气息扑面而来。东墙上有3幅壁画,《樵夫挑刺图》位于中间,高约2米,宽1.3米。可惜的是,画中两名挑夫的样貌受到一定程度的损伤,已看不清楚。

好在图中大面积的山体和丛林保存相对完好。从画风上看,不乏文人画的意境。笔法多变,线条刚劲有力,能明显感受到山石的质感和纹理。

记者纵观全画,并没有找到落款或署名。那么,后人是如何判断这幅画是李维贤画的呢?

带着疑问,记者请教了我市知名书画篆刻家严军,他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任侍王府纪念馆馆长。“侍王府壁画都没有落款和署名。”严军说,金华侍王府这座艺术大宝库,是众多劳动人民和艺术家的智慧结晶,参加制作者有画家、民间画师、泥匠、漆匠。据查,较为知名的有画家朱小尊、方梅生、李维贤、陈昌贤和泥匠陈声远。

严军表示,判断壁画是谁画的只能根据流传后世的作品进行推测。比如,现在位于婺城区罗店镇的方梅生故居还保留着多幅他的壁画,从内容、构图、笔法、风格进行对比推测,《麟鹰图》与故居中的《英雄图》非常相似,进而做出判断。

至于李维贤,他以浦江民俗风情为题材的《坐唱班》和水墨花鸟条幅等依旧传世,由此对比判断,《樵夫挑刺图》极有可能就是出自他之手。

市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文保部主任李倩在《太平天国侍王府壁画的文物价值》一文中提到,《捕鱼图》《樵夫挑刺图》构图严谨、比例协调,艺术表现力强,是侍王府壁画的主要代表作。《樵夫挑刺图》中樵夫专注挑刺的传神眼睛及两者不同的动作描绘,都是点睛之笔。这类反映民众劳作耕读的现实主义壁画表现了当时人们安居乐业的主旨,是太平天国与民亲近,争取更大民众基础的体现。

几十年来,不断有专家学者对侍王府壁画的现状展开调研,并对其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进行研究。关于壁画作者,期盼能看到更多有价值的挖掘和研究。

部分画作散见于馆藏和家谱

侍王府壁画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有目共睹,那么,李维贤还有哪些画作流传于世?严军介绍,太平军兵败后,李维贤被囚于兰溪监狱。保释后,他隐名改姓流寓他乡。清同治十三年(1874)始返故里,从事民间绘画、泥塑、壁画和写真,大部分作品不署名号。

这给搜寻李维贤的作品带来一定困难。寻找画作从他的家乡浦江开始,黄大先说,浦江美术馆馆长张宝仙曾发给他两张李维贤的画作,原作藏于浦江博物馆。于是,记者联系了浦江博物馆馆长张智强,他提供了两张馆藏的李维贤作品清晰扫描图。

一张是《坐唱图》,也是李维贤最为人熟知的一幅画。在本月浦江美术馆展出的周子清戏曲人物画展开幕式上,上海市美术家协会原副主席陈琪谈到,浦江是一方艺术的沃土,晚清时李维贤所绘的《坐唱图》就已经画得非常好,在当时的浦江屈指可数。他认为,在晚清到民国早期的画坛,李维贤的人物画有力地提升了浦江书画的影响力。

《坐唱图》描绘的是浦江什锦班的演出场景,演奏团队位于画面中间略偏右下方,敲鼓、打锣、吹号,一应俱全。听戏者姿态各异,坐着的、站着的、带着孩子的,还有人从窗户探进脑袋来听,人们姿态各异,画面很生动。

另一张画是《狮戏图》,画的是一只大狮子和五六只小狮子在嬉戏,生动有趣。画面的左上方有“莲塘李维贤”的字样及章印。

浙江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张禾说,她在2015年指导一名研究生关于侍王府壁画研究的毕业论文时,曾关注过李维贤的作品,“当时主要是一些文人画风格的山水和一些装饰图案,如今看到《坐唱图》这样精致的工笔年画作品,第一眼便令人难忘”。

张禾分析,《坐唱图》构图饱满,画家运用中国画传统的散点透视原理,通过屏风、墙、窗、柱子将演奏与观赏的人物有序组合,并运用宫灯、春联、器具和小孩的衣服等红色块面在画面的分布,烘托出喜庆的气氛。画面的人物安排主次分明,形象塑造生动有趣,尤其是右上角的一名像是主人模样的绅士,头戴红顶瓜皮小帽,身穿羊皮袄,手端水烟壶,一只脚还脱了鞋跷着二郎腿,十分舒适悠闲的样子。此外,全图29人竟有5人戴眼镜,当时是否流行戴眼镜呢?这幅画还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在张禾看来,《坐唱图》与《双狮图》构思巧妙,形象生动,色彩强烈,具有相当高的艺术价值,可以与同时代著名的天津杨柳青年画、苏州桃花坞年画相媲美,极大地拓展了浦江书画之乡的艺术品类。

除浦江博物馆外,金华市博物馆也馆藏有6幅李维贤的作品,题材涉及飞禽走兽和神话故事,分别是《鹰石海水图》《猴梅图》《八仙图》《花鸟图》《太狮少狮图》《喜鹊墨梅图》。遗憾的是,这些画均无落款。据市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这6幅画早先入库时就注明是浦江李维贤所作。

将《太狮少狮图》与《狮戏图》进行比对,可以看出狮子的形态和作画的技法高度相似。李维贤似乎颇爱画狮,《李氏维贤家谱》还收录了《双狮图》和《六狮图》。其中,《双狮图》有落款“龙飞光绪癸卯孟春之月 莲塘七十九岁老人李维贤画”,此画还收录在2007年浦江·第五届中国书画节时出版的《浦江籍书画家作品集》。

《李氏维贤家谱》是李维贤第四代孙、浙江大学中文系教授李遵进编著的。家谱收录了李维贤留存的多幅作品,除上述作品外,还有《郭子仪携子图》《三友图》《松鹤长青图》及《二十四孝子图》。其中,《松鹤长青图》有落款“莲塘八十老人李维贤墨”。

据李遵进记载,李维贤生于清道光乙酉年(1825),卒于清光绪丁未(1907),享年83岁。可见,李维贤直至生命末年还在坚持创作,令人钦佩。

画师有轶事后人常缅怀

看了这么多李维贤的画作,是否对这位画师的生平有所好奇?

《浦江县志》有记载:“李源莲塘沿农民画师李维贤,曾随太平军作画。”李源莲塘沿今属黄宅镇日升村,李遵进编著的《李氏维贤家谱》较为详细地记录了李维贤的故事。

李维贤,名邦材,字维贤,号德斋。年幼时,他在私塾读过几年书,稍长以农为业。他自幼爱好绘画,每闻有画师在邻近庙堂塑像作画,必前往观摩求教。至20岁,他的画艺已闻名乡里。

1861年3月,太平军侍王李世贤部从江西向浙江长驱直入,不日便进驻金华、兰溪一带。当时军威大振,影响力颇大,附近有不少贫苦青年愿参加太平军。李维贤也与几名好友一起步行百余里到兰溪投军。太平天国失败后,不到40岁的李维贤便以卖画和为寺庙塑像为生。晚年,他长于画人物和山水。

基于父辈和村民的口口相传,李遵进还记录了两则李维贤在太平军中的轶事。

李维贤报名参军时,一名太平军的年轻将领见他身体文弱便问他有何技艺。李维贤就近找到一块木炭,在白灰地上画了一只搏击长空的雄鹰。将领见他有绘画特长,便留他在军中。此后,他随军转战于兰溪、汤溪诸地,主要任务是画部队用以彰显军威的龙虎旗、将军旗和营帐帷幕等饰物。

一年冬天,寒冷异常,军中士兵为让李维贤画好军旗,便在他周围摆了好几个火盆。他画着画着一不小心将一幅白色的旗绫掉进火盆烧着了,因闯祸他怕得全身发抖。太平军的将领得知后,不仅没有责备,反而安慰他、鼓励他,还叫士兵再拿一匹绫来重画。自此,李维贤在军中画得更卖力了,太平军将领对他也青睐有加,金华侍王府建成后就命他主画侍王府壁画。

李维贤与妻子方氏育有二女一儿,有意思的是,儿子李有禄在父亲的教育和熏陶下,也会画画、塑像与雕刻。家谱中收录的《松鹿图》《彩色花卉鳞毛稿》《八仙十二花神图》及多幅花鸟壁画确实与其父的作品有几分神似。

李有禄在30岁前以到庙宇塑像、替富裕人家画太公像为业。30岁后,他弃艺从医,成为一名医师,尤其擅长治疗天花与麻疹,还常被请到义乌给人看病。凡遇到患者家庭经济困难的,他分文不取;生活富裕的则由对方随喜付费,在患者中口碑极佳。李维贤的第三代孙李復晃、第四代孙李遵达也曾从医,造福一方百姓。

李维贤的后人中,多从医或从艺。家谱里不仅记录了父辈使用过的40多本古籍和医书,还展示了太公与后代的书画作品,浓郁的书香贯穿5代人。

一般族谱只记录姓名、生卒年月等简单信息,2020年,81岁的李遵进提议做一本太公李维贤的详细家谱,为家族成员每人写一篇精短小传,记录下家族成员的职业德操和特长品性。

在家族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家谱做了出来,那些湮没于历史长河中的璀璨星辰集于一册,将李维贤这位农民画师及其子嗣的故事娓娓道来……

新闻链接

这些金华人也创作过侍王府壁画

方绍铣(1842—1931),字梅生,婺城区罗店镇人。在他20岁时,太平军攻克金华,他家兄弟4人都参加了太平军。他擅长绘画,便在侍王部下绘军旗和壁画,还随军至苏州、杭州、绍兴等地绘过壁画。1924年,83岁的他画了一幅《英雄图》。这幅画与侍王府西院三进偏屋枋上的《麟鹰图》,在内容、构图、笔法、风格上都极为相似。方梅生故居位于罗店镇罗店村,2011年被公布为省级文保单位,尚留有壁画《四民安业图》,表现渔、樵、耕、读的景象。

陈声远(1807—1878),小名陈利兴,号松涛,东阳人。他自幼家境困苦,年轻时习得泥工手艺。按照过去的风俗,泥工一般要在墙头、护封檐下绘花鸟和人物故事。陈声远擅长此艺,在当地有较好口碑。加入太平军后,他曾参加金华侍王府建造的施工,并进行壁画、堆塑的制作。其徒弟保存有他的一幅《双狮图》粉本,与侍王府西院大门东壁的《双狮戏球图》如出一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