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5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23版:妈妈的加油站

文章导航

解码童心让对视自然发生

李冀华,婺城区罗店镇中心幼儿园园长,从事幼教工作30余年,婺城区优秀共产党员,曾获区教坛新秀、区最美教师称号。

家长们如有育儿问题,可以扫码提问,我们会选取部分问题请相关专家进行解答。

有家长发现,4岁的小宝贝在交流时总爱低头玩手指、盯着玩具或看向别处,就是不愿抬头对视。这种现象并非个例,背后藏着儿童成长的多重密码。让我们用理解代替焦虑,用科学方法温柔引导。

为何孩子不愿对视呢?

●成长中的“社交实验”

4岁的孩子正处于自我意识觉醒和社交技能敏感期,既渴望探索外界又带着胆怯。眼神接触对他们而言,就像突然打开的手电筒,会本能地“眯起眼睛”保护自己。此时回避目光,恰是他们在试探社交安全的边界。

●专注力的甜蜜烦恼

当孩子沉浸于摆弄积木或观察蚂蚁时,他们的注意力全力集中,要求中断思考过程强行对视,对孩子专注力的培养不利。

●未被察觉的生理密码

部分孩子的视觉追踪能力尚在发育中,眼球肌肉控制仍在练习阶段。也有孩子因光线敏感或轻微散光,对视时容易产生眩晕感。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有什么方法可以改善呢?

三步引导法:让目光自然相遇

第一步:拆除“对视压力墙”

当孩子讲话不愿意看着对方时,成人需要调整对话姿势,尽量蹲下与孩子保持平视,让目光接触成为“偶然事件”而非“规定动作”。

第二步:打造游戏化训练场

趣味游戏让孩子在快乐中自然对视,可以采用多种游戏方式,如魔法眨眼赛:戴上卡通眼镜,比赛谁眨眼次数多,笑声中自然积累对视经验;镜子对话:与孩子共执镜子,“猜猜我在镜子里看到哪个小可爱?”镜面反射能降低真实对视的紧张度;认识五官:与孩子面对面坐下来,让孩子指着我们的眼睛、鼻子、嘴巴,练习的次数多了,孩子自然可以慢慢地习惯面对别人的脸。用无压力的互动方式,激活孩子的表达能力。

第三步:编织情感联结网

在生活中经常表达对孩子的爱意,在日常生活中多抱抱孩子,耐心倾听孩子的表达,与孩子建立信任关系网,当孩子侧脸叙述幼儿园趣事时,先共情回应,待其放松后,再轻声引导。

首先,警惕过度矫正。避免在公众场合反复催促“看着我说”,减轻孩子心理负担。其次,发现隐藏信号。若孩子除回避眼神外,还出现重复摆弄物品、语言发育滞后等情况,建议前往专业机构进行发育评估。数据显示,及时干预能使80%的社交沟通困难得到显著改善。另外,善用“替代性交流”。认可其他沟通方式同样珍贵:当孩子用手指向天空的彩虹时,及时回应:“你发现的美景让妈妈好惊喜!”这种认可将筑牢孩子的表达自信,为眼神交流奠定心理基础。

每个孩子都有独特的成长节拍,就像等待花苞绽放,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当安全感与兴趣共同生长,孩子清澈的目光终将带着信任与喜悦,自然落入你的眼眸。让我们用智慧陪伴,静候童心自然而然地转身相望。 记者 叶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