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9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02版:新闻

《金华晚报》牵起我的“师生”情缘

说到《金华晚报》,其实从它创刊那天起,我便与它结下了不解之缘。那时,我在驻金某部担任新闻干事,时常怀揣着对文字的热爱,将部队里的故事、战士们的生活,精心化作一篇篇稿件,小心翼翼地寄往报社。每当看到自己的文字变成铅字,心中便充满了满满的成就感。

记得2002年4月2日,为宣传舍身救战友而身负重伤的李冠清的英雄事迹,《金华晚报》在头版头条以《生死“3.7”秒》为题进行了报道。那惊心动魄的“3.7”秒,不仅是李冠清对战友无私大爱的见证,更是《金华晚报》敏锐新闻触觉和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体现。这次报道,让我对《金华晚报》的专业与担当有了更深的认识,也让我与这份报纸的缘分愈发深厚。

近几年,随着自己在《金华晚报》婺江版陆续发表一些文学作品,美妙的事情接踵而至。有文友,与我交流创作心得;有战友,在我的文字中回忆往昔的峥嵘岁月;有朋友,因我的文字而更加了解我。

最令人感动的是“平易”战友。我最近两年在《金华晚报》发表的文学作品,他几乎一篇不落地与儿子、女儿一起分享,还发到微信群里,与群友们一起讨论交流。每次看到他在群里分享那些被划满线条、写满批注的文章,我心里都暖乎乎的。而群友的讨论和交流,也让我从不同的角度看到了自己作品的优点和不足。他们一声声的“老师”,如同温暖的春风,吹进我的心里,也促使我写好每篇文章。

我的女儿看到时不时有人称我为“老师”,也羡慕起来。她开始认认真真学习我的文章,还开设了公众号,至今已推送了100多篇原创文章。前不久,她发表在《金华晚报》的《哨声里的迷彩童年》获得了不少称赞。记得那天她兴奋地告诉我:“爸爸,我在朋友圈晒了《金华晚报》,收获了近200个赞,是最多的一次!”看着女儿开心的样子,我很欣慰。我知道,是《金华晚报》的魅力感染了她,让她爱上了文字,也让她在写作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如今,我与《金华晚报》的情缘仍在继续。每一次投稿,都是一次心灵的对话;每一次发表,都是一次成长的见证。它就像一位无声的导师,陪伴着我在文字的海洋里遨游,让我在写作的道路上不断前行。而那些因《金华晚报》而称呼我“老师”的人,他们是我写作路上的动力源泉,让我更加坚定了用文字传递温暖、记录时代的信念。

在未来的日子里,我愿与《金华晚报》携手共进,继续书写属于我们的故事,让更多的人感受到文字的魅力。我相信,在《金华晚报》的陪伴下,我的文字会走得更远,我的文学之路也会更加精彩。 (陈公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