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孩子“戒网”
与其亲子战,不如“放下手机陪陪我”
“给我,快给我!”看着一旁撒泼打滚的小儿子,市民杨女士感到无奈。家庭聚餐日这天,8岁的小儿子离席后不愿与哥哥姐姐一起玩,一定要拿手机玩游戏,哭闹、怒吼,甚至动手。儿子的表现让杨女士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据了解,在一些公共场所,不少家长为避免孩子吵闹,会选择把孩子扔给“电子保姆”。据2024年11月共青团中央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达1.96亿,6—10岁低龄网民占比超35%,首次“触网”年龄中位数降至6.8岁。
对此,金华市第二医院中级心理治疗师、市心理卫生协会理事胡颂表示,目前网络成瘾呈现显著低龄化趋势,其主要表现为日均非必要上网超4小时;严重影响正常生活作息,无法顺利学习、工作等;对减少或停止使用网络,表现出极端行为反应。
“一旦学生沉迷网络,不仅会在虚拟世界结交网络朋友,还会出现厌学情绪,深陷虚拟世界难以自拔。”谈及中学生沉迷手机的原因,金华五中班主任范小燕指出,一方面,中学生普遍缺乏自制力,尚未树立明确的人生目标和理想;另一方面,他们会想尽办法增加接触手机的机会。
在记者采访到的案例中,有学生凌晨三四点趁父母熟睡,偷偷拿走手机,导致第二天早读时昏昏欲睡,学习成绩直线下降。还有学生通过二手平台购买手机,直至警方上门调查,才发现手机为赃物,家长却完全不知情。还有案例令人咋舌:一名学生偷拿家中保姆的手机玩,并威胁保姆不许向家长透露。后来父母察觉到异常,再三追问之下,保姆才道出实情。
“家长要加强对孩子使用电子设备的监管,教育孩子正确使用网络。”金华市婺城区人民法院江南法庭庭长叶丽敏说,金华17岁学生陈某的遭遇颇具典型性——在所谓“违规领取游戏皮肤将冻结家长账户”的恐吓下,其父账户30余万元被转走。她提醒家长,要增强未成年人网络安全意识和防诈骗能力,不要轻易相信网络上的陌生人及信息。
记者在走访过程中发现,在网络管理问题上,家长与孩子之间存在着矛盾与冲突,简单粗暴的管理方式不仅不能有效解决问题,反而激发青少年的逆反心理,催生“偷偷玩”等行为。
“妈妈一边津津有味地刷手机,一边说电视有什么好看的,快去做作业。”“爸爸一回家就是躺在沙发上玩手机,我凑上去看两眼,就立马喊我走开。”“双标,绝对的双标,自己天天拿着手机,却不让我多看一眼。”……家长日均3.8小时的手机使用时长(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数据)所形成的负面示范,加剧了青少年的模仿效应。
“对抗式的管理模式,难以实现预期的教育效果,更可能在亲子关系中造成难以修复的裂痕。”叶丽敏指出,家长不应简单地要求孩子避网不上,而应引导孩子正确使用网络,提高网络素养和自我保护能力,让网络成为孩子成长的有益工具。她特别强调,亲子间的陪伴与沟通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网络成瘾的早期预警信号,包括睡前过度使用手机、无法遵守使用时长约定、网络依赖超越基本生理需求等。”胡颂则表示,市二院计划开设网络成瘾门诊,引入杭州专家团队,重点干预由网瘾衍生的心理问题。“当然,家长需要从初期就植入风险教育,了解孩子使用网络的目的,同时约定合理使用时间,设定简洁明了的奖惩机制。”
去年暑假,金华经济技术开发区组织的“放下手机陪陪我”家庭停机坪微视频评比活动也是一次有益尝试。活动中,家庭成员共同制定“无手机时段”,通过亲子阅读、户外运动等方式增进互动。“当我放下手机坐立难安时,才知道其实家里最应该戒断网络的是我。”大部分参与者反馈,息屏时的陪伴更为有效,显著提升了亲子沟通的质量。
本报记者 朱意 陈星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