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30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08版:深度

城市“美容师”,在街头巷尾播种春天

当第一缕晨光穿透楼宇缝隙,行道树的剪影在柏油路上“舒展筋骨”,园林绿化工人开始忙碌的一天。他们穿梭于城市道路的绿化带之间,默默坚守在城市的每个角落,用汗水和辛勤劳动为城市的生态贡献力量,他们是城市绿化景观的“美容师”。这次体验报告,记者来到市区兰溪街与金磐路交叉口,体验了一回园林绿化工。

园林修剪不简单,技术和美学并重

烈日当空,跟随金华开发区海棠园林管理公司绿化处工作人员严勇程,我们找到兰溪街上正在忙碌的园林工人沈国良,他正和同事们围着路边的行道树忙碌。

“疏枝要留外芽,摘芽得用巧劲。”沈国良握着高枝剪做示范时枝条应声而落,切口平整如手术刀痕。看似简单的动作,实则要兼顾树木生长规律与街道空间结构——过密的枝丫遮挡交通信号灯,过疏的树冠又撑不起烈日的荫凉。

长时间户外作业,沈国良全副武装,长衣长裤、宽沿帽、口罩与布鞋袜子一应俱全。这样的装备,跟随他一同投入工作后,才深感其实用性。“今天的任务,是修整植物、清洁落叶和花圃除草。”沈国良边示范边讲解,他的动作熟练而细致,拔起草来快、准、狠,在无遮阴的露天环境下,他的脸颊被烈日晒得通红,汗水浸湿的头发紧贴额头。然而,他依旧专心致志地忙碌着,毫不懈怠。相较之下,我仅穿了短袖,没戴草帽,干了没多久,便难以忍受烈日的炙烤,皮肤仿佛被火焰舔舐,与衣物遮盖之处形成鲜明对比。汗水在脸上肆意流淌,若不及时拭去,便会刺痛双眼。

接下来的工作是将道路周围的草坪弄干净——用鼓风机将草坪里的垃圾吹出来,扫干净,将垃圾运走。沈国良把20公斤的鼓风机背到身后,左手抓着背带,右手抓着手柄,按动开关,将草坪上的枯枝败叶吹出来。我尝试了一下,发现鼓风机太重了,背着它走起路来直晃悠,不仅如此,发动着的鼓风机还不停地颤抖,震得整个人直发麻。没过多久,我就浑身大汗、疲惫不堪地败下阵来。将鼓风机交还给沈国良,我干起了“轻活”——清扫被吹出来的垃圾。刚开始动作还挺快,没过多久,我腰酸手疼,速度明显慢了下来。挥舞大扫帚时还能借助腰部的力量左右扭摆,可是用小扫帚清扫道牙边上的细碎垃圾时,就没有支点了,只能弯腰扫一会儿,站起来往后仰一下,歇口气,再接着扫。

沈国良和同事们拿着近10公斤重的绿篱修剪机修剪绿植,“这是景观树,冬季观枝,夏季观叶,树形好不好看,全靠修剪的手艺”。沈国良递过来一把枝剪,指导修剪,“下垂枝、交叉枝、瘦弱枝等都要修剪掉……”看似轻松的工作,做起来颇为费劲。看来,园艺修剪不仅是辛苦活,还是精细活,并且考验园林工人的审美观。修剪完榆树,要给灌木瓜子黄杨修剪出球形。“修剪灌木要端平、拿稳、剪准。”咔嚓咔嚓,沈国良特别轻松地修剪出一个圆溜溜的球形。看他做得轻松,我也上手试了试,扎起马步,弯着腰,一不留神,绿色篱笆就会被“豁出”一道口子,影响美观。平剪沉甸甸的,只剪了几分钟,双臂已抬不起来。园林工人们笑了,“刚接触修剪的工人一天工作下来,手抖得连筷子都拿不稳”。

“园艺修剪并非简单的修枝剪叶,球形是最基础的造型,各种动物、艺术类造型修剪的技术含量会更高。”沈国良道出自己多年来为城市造景的秘诀,“细心发现美,用心创造美。”

日日夜夜,“汗”卫城市绿色

今年54岁的沈国良从事园林绿化工作已有20年,一直负责绿化养护工作,“除草、翻地、松土、播种、浇水,对弱苗死株进行补植、换盆,修剪、打药除虫……”沈国良扳着手指细数每天的工作,从清晨5点到中午12点,要完成3公里绿植修剪、12处补种和全线巡查——这样的工作量,他已经重复了7000多个日夜。

当被问及这份工作的艰辛时,沈国良坦然笑答:“哪里的工作都不容易,但我们的职责就是照顾好这些花草。”从修剪绿篱到草坪护理,从种植到浇水,他都尝试过,尤其是修剪草坪的工作,特别辛苦,但看到城市因此变得更加美丽,他的心中充满了自豪。

才体验了半天绿化工的工作,我已经气喘吁吁,身上的汗也越来越多。身旁的园林工人们,一直低头忙碌着,顾不上擦拭脸上的汗水。沈国良介绍,道路边的一草一木都是他和工人们亲手栽种养护的,“花草就像我们的孩子,需要每天悉心照料,看着它们长势良好,我们满心欢喜;若是看到有人不爱护花草,攀枝折花,故意毁绿,我们会特别心疼”。

而对于这份近乎全年无休的工作,沈国良表示:“只要城市需要,我就会在这里。”他用朴实的话语诠释着对这份工作的热爱与责任。

记者手记

无论是寒冬还是酷暑,园林工人默默无闻地守护着城市的绿意与美丽。他们的工作虽不起眼,却至关重要,是城市正常运转的基石。正是他们的默默奉献,让我们的城市保持整洁与美丽,永远生机勃勃。

月季花开满城香,条条街道披绿装。我们常常习惯了城市的美,却不知美是怎么来的。当天,记者跟着园林工人们一起清园、翻地、施肥、播种、修剪……一番体验下来,真真切切体会到这份工作不仅耗费体力、有技术含量,还需要细心、耐心和爱心。从前觉得普通平常的城市绿意,此刻都成了具象化的付出。那些被剪刀磨平指纹的手,托举着整座城市的生态风景;那些永远沾着草屑的胶鞋,丈量出城市与自然之间的微妙距离。

本报记者 张丹楠/文 俞佳妮/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