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乡愁在心底回响
前段时间,在杭州丁兰实验中学读初三的学生张潇冉,以一篇名为《旧轨还乡》的作文火爆全网。字里行间流淌的乡愁,让无数人为之动容:“句句不提思念,句句都是思念”“心底埋藏的故乡瞬间被唤醒”……
我们不禁要问:为何一个少女对故乡的稚嫩书写,能触动如此多人的心弦?这绝非偶然。它恰如一面镜子,映照出中国人共同的文化记忆与情感结构。
一
乡愁是刻进中国人血脉里的文化基因。翻开语文课本,我们早已与乡愁无数次相遇。
余光中先生的《乡愁》,用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搭建起一座思念的桥梁;艾青直接抒发自己的乡愁情感,“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鲁迅记忆中的故乡,是月下刺猹的闰土,是沙地上一望无际的西瓜,多年后物是人非,那份纯净的童年记忆成为他心中永恒的慰藉……
古诗词里,乡愁更是常客。王维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道出了异乡人的孤独与思念;王湾的“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借归雁传书的典故以表达对故乡的深切思念;马致远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夕阳残照,漂泊的游子愁绪满怀……这些经典诗词,历经岁月洗礼,至今仍能引发我们强烈的情感共鸣。
如今短视频时代,一场名为“中式梦核”的怀旧浪潮席卷社交平台,乡愁在现代社会找到了数字化的表达方式。不知道你是否听过这样的视频开头:“我好像做了一场很久的梦,梦里我回到了千禧年的家……”木质的老家具、噪点滤镜下的老式楼道、褪色的蓝玻璃窗、泛黄的贴纸等,构建出一个个真实却又朦胧的记忆空间。这些带着岁月痕迹的画面不断勾起集体回忆,触动网友们的心灵。
于此,不难发现,真正牵动人心的,往往不是宏大的叙事,而是藏匿于细节处的人间烟火。就像张潇冉之所以能写出打动人心的文字,正是因为她把铁轨、车轮等寻常事物,转化为了承载情感的符号。
二
乡愁为何触动亿万人心?原因是多方面的。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安土重迁”“落叶归根”的思想。这片华夏大地不仅孕育了我们的生命,更承载着世代相传的情感羁绊。自先民起,我们便与土地建立了深厚的联系,春耕秋收的农耕传统,让我们对脚下的每一寸土地都充满眷恋。纵使漂泊万里,游子们心中始终牵挂着故乡的一草一木。这种根植于农耕文明的土地情结,早已化作文化基因,成为中国人挥之不去的乡愁印记。
如今,离家工作、上学成为了现代人生活的常态。在你身边,也许就有不少同学跟着父母在外地生活,或是父母在外地上班,相聚机会很少。当我们背井离乡,踏上陌生的土地,故乡的一切就显得格外珍贵。在陌生的城市里,面对学习和工作的压力,故乡,便成了人们心灵的避风港。
传统节日,更是乡愁的催化剂。每逢春节,那场号称“人类最大规模周期性迁徙”的春运,本质上是一场集体的乡愁治疗仪式。无论相隔多远,人们都要穿越千山万水,与家人围坐在一起,尝一口父母做的家乡菜,在熟悉的方言中确认自己的文化身份。浓浓的年味里,满是乡愁的味道。清明节,人们怀着对先人的缅怀之情回到故乡,祭扫祖先的坟墓。故乡的山水、祖坟旁的老树,都勾起了对家族历史和童年生活的回忆。在这些传统节日里,乡愁被人们无限放大,成为连接家人、传承文化的情感纽带。
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改变了我们生活的面貌。许多乡村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高楼大厦、宽阔马路。曾经的老房子、儿时玩耍的池塘,渐渐成为记忆中的一抹影子。这种变化,让我们在享受现代生活便利的同时,也失去了对故乡最纯粹的记忆。乡愁,在这种失去与怀念中,愈发浓烈。
三
对于同学们来说,乡愁或许还没有那么深刻的体会,但它早已藏在生活的点滴之中。
很多同学是从家里长辈的故事中,开始认识乡愁的。听妈妈介绍泛黄的老照片,听爸爸讲述他的儿时趣事,听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回忆年代更为久远的往事。长辈们声情并茂的讲述,让我们对那个未曾深入了解的故乡,产生一种别样的情感。
身边的人和事同样能让我们感受到乡愁。或许你身边有同学来自遥远的他乡,每当他们绘声绘色地与你分享故乡的特色美食和风俗习惯时,仿佛也跟着走进了他们的故乡;又或许在某个平常的日子,你听到邻居叔叔阿姨谈论着家乡的点滴变化,时而感慨时光匆匆,时而怀念往昔岁月……此刻,乡愁不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真切地融入了每一个人的生活中,成为生命里柔软的记忆。
当然,除了课本中的诗词散文,还有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电影、音乐,都在诉说着乡愁。当我们阅读一本描写家乡风土人情的小说,或是观看一部讲述游子归乡的电影,都能在其中找到共鸣,感受到乡愁的力量。
理解乡愁,不仅仅是为了写出动人的文章,更要牢记自己的来处。故乡,是我们生命的起点,是成长的摇篮。只有知道自己“从何处来”,才能更坚定地思考“向何处去”。就像铁轨永远有两个方向——一边通向远方,一边连着故乡。愿你们既能勇敢地奔向未来,也能在记忆的旧轨上,找到属于自己的站台。
本报记者 董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