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30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11版:写作素材

▶余华《麦田里》(片段)

名家片段

我家在一个名叫武原的小镇上,我在窗前可以看到一片片的稻田,同时也能够看到一小片的麦田,它在稻田的包围中。

这是我小时候见到的绝无仅有的一片麦田,也是我最热爱的地方。

那地方同时也成了我躲避父亲追打的乐园。不知为何我经常在午饭前让父亲生气,当我看到他举起拳头时,立刻夺门而逃,跑到了我的麦田。

躺在麦子之上,忍受着饥饿去想象那些美味无比的包子和饺子。

我一直那么躺着,并且会入梦乡。等我睡一觉醒来时,经常是傍晚了,我就会听到父亲的喊叫。

父亲到处在寻找我,他喊叫的声音随着天色逐渐暗淡下来变得越来越焦急。

这时候我才偷偷爬出麦田,站在田埂上放声大哭,让父亲听到我和看到我,然后等父亲走到我身旁。

解读:余华写故乡,写的是童年里的调皮与父亲的严厉,却在这追逐与哭泣之间,流露出深深的亲情。他没有直白地写“我爱我的父亲”,而是用一场逃跑与寻找的游戏,让读者在细节中感受到爱。

▶韩少功《我心归去》(片段)

人们无论走到哪里,都没法不时常感怀身后远远的一片热土,因为那里有他的亲友,至少也有他的过去。时光总是把过去的日子冲洗得熠熠闪光,引人回望。我的故乡没有繁华酥骨的都会,没有静谧侵肌的湖泊,没有悲剧般幽深奇诡的城堡,没有绿得能融化你所有思绪的大森林。故乡甚至是贫瘠而脏乱的。但假若你在旅途的夕阳中听到舒伯特的某支独唱曲,使你热泪突然涌流的想象。常常是故乡的小径,故乡的月夜,月夜下的草坡泛着银色的光泽,一只小羊还未归家,或者一只犁头还插在地边等待明天。

解读:韩少功的故乡并不是某个具体的地点,而是一种时间的记忆。它藏在旅途中的某个旋律里,藏在某个傍晚的小径上,甚至藏在一只未归的小羊身上。这种写法让故乡不仅仅是地理上的回归,更是精神上的追寻。

▶刘亮程《留下这个村庄》(片段)

我走出村子,站在村后的沙梁后,久久地看着近在眼底的黄沙梁村。它像一堆破旧东西扔在荒野里。

正是黄昏,四野里零星的人和牲畜,缓缓地朝村庄移动。到收工回家的时候了。烟尘稀淡地散在村庄上空。

人说话的声音、狗叫声、开门的声音、铁锨锄头碰击的声音……听上去远远的,像远在多少年前。

我莫名地流着泪。

什么时候,这个村庄的喧闹中,能再加进我的一两句声音,加在那声牛哞的后面,那个敲门声前面,或者那个母亲叫唤孩子的声音中间……

我突然那么渴望听见自己的声音,哪怕极微小的一声。

我知道它早已经不在那里。

解读:刘亮程写故乡,是写“被故乡遗忘的人”。他渴望自己曾经属于这里,他希望自己的声音能重新融入故乡的日常,这种写法充满了乡愁和失落感,让人动容。

▶于坚《众神之河》(片段)

故乡是一种辽阔的东西,故乡是世界的精华,某个民族创造了某种生活方式,精华总是流传到其他民族中。

创造者容易不识庐山真面目,局外人却意识到它的价值,为我所用。

世界是一个文明的故乡,文明总是将故乡的精华保存下来,在一些人的故乡被抛弃的东西,在另一些人的故乡却敝帚自珍。

解读:于坚的故乡不仅仅是一个小小的地理空间,而是整个文明的一部分。他认为每个故乡都有独特的文化沉淀,这些文化的“精华”流动于不同的地方,形成更宏观的文明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