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牵白革 岁月凝眸
暮春,布谷啼鸣,催促春耕。我来到武义县泉溪镇白革村。
踏入村子,一片古树林吸引了我。那一圈圈年轮,诉说着800年悠悠岁月。白革村村规规定,砍伐红豆杉等古树名木,村民会去其家用餐惩戒。这份质朴村规饱含先人对自然的敬畏与守护,让古树群得以完好保护。
两年前,诗人吕煊怀揣诗心,暂别杭州繁华,踏入白革村。这位艾青诗歌奖获得者,抚摸古物时仿佛听见历史深处对诗意栖居的呼唤。他选中村西废弃茶厂,巧妙设计,让自然与建筑和谐共生。这里成了《诗江南》杂志创作基地和“百名诗人、作家为白革代言”行动实践场所,常举办“院子里谈诗”雅集,诗人们在茶香与墨香中共话诗意,还创建“白革诗会”数字平台,收录3000余首进村诗人作品,为诗歌传播、保存提供新途径。这场艺术乡建活动重塑了白革村风貌。今年春天,白革村凭借“诗歌活化古村”模式获评金华市艺术乡建特色村。
“草木中卧着书生剑,早春水含着寒瘦光”,这是知名文学评论家对吕煊诗集的评价,也恰是艺术乡建活动的隐喻——古村草木藏着诗人们的锋芒与文化执着,早春溪水映照着新希望与活力。如今,漫步白革村,不禁想起吕煊《悲伤只是一种隐喻》中的诗句:“瓦当收藏的月光,正在喂养新抽的茶芽”。这句诗展现了吕煊对乡村生活的细腻描绘与深刻感悟,让800年古村与当代诗歌实现时空对话,印证了《诗刊》对他的评价:“用词语重建乡土的精神原乡”。
在白革村,有一幅独特的“声音地图”。鸟鸣从古树林里传来,诉说着宁静悠远;铜锣声随“大头和尚”表演在古村上空回荡,传递古老民俗活力热情;诵诗声在文化园响起,与自然融合,晕染文化气息;溪流声潺潺流淌,串联起村庄角落,注入生机活力。这些声音交织,构建多维度的古村记忆。
白革村,这座隐匿于三县交界半山半谷间的古村,以古朴风貌、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成为我心中永远牵挂的诗意之地。
(陈公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