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幕时代 重塑孩子的自控力
“有一天,女儿在家做作业时,我发现她偷偷把平板放在抽屉里,观看里面的短视频。我当时就非常生气,和她有了一段很不愉快的经历。”婺城区罗埠镇中心小学老师章蓓说,自己也是一位普通的妈妈,碰到这样的情形难免控制不住脾气。事后,她开始反思和学习,关注屏幕时代孩子的自控力问题。5月7日晚上,在6138家长课堂暨慧心妈妈研学社,她跟其他家长聊起这个话题,分享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电子产品如何影响孩子的行为
现在的孩子从出生起就被各种电子产品包围,电子屏幕成为他们认知世界的主要窗口之一。作为家长,总会感到困扰:孩子面对电子屏幕的时间到底多长才合适;如何避免孩子过多地使用电子产品;该不该给初中阶段的孩子一个手机……
“电子产品对孩子的影响不能简单地用‘好’或‘坏’来判断,现实情况要微妙得多。”章蓓说,家长想引导孩子合理使用电子产品、区分内容的优劣,首先要了解孩子是如何被影响的。像电视节目、网络游戏、社交媒体等,都会刺激孩子的大脑释放出某些神经化学物质,有的会带来愉悦感、满足感,有的会触发压力反应。
以网络游戏为例,它会促使孩子分泌多巴胺,产生即时的愉悦感,但这以牺牲人与人之间的亲密感为代价,久而久之,会使孩子感到孤独、焦虑、情绪低落。为了与这些不适感对抗,孩子就会想要更多的多巴胺,导致上瘾。有时孩子陷入低层次的满足,会更加依赖电子产品,渐渐失去对外部真实世界的向往。当然,如果我们使用得当,电子产品也会带来积极作用。
培养自控力,需要循序渐进
“屏幕时代,培养孩子的自控力很重要,可以从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以及电子产品使用习惯入手,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章蓓给家长们提供了一些参考方法,比如保证充足的营养和睡眠,适量运动;尽可能地延迟孩子初次面对电子屏幕的时间;不要在孩子独处的时间安排他们使用电子产品。
鼓励孩子在客厅而不是在卧室使用电子产品,这时家长最好在场并参与其中,努力发现孩子的兴趣点,增进了解。可以针对孩子喜欢的游戏、节目、应用软件、人物角色等进行交流和讨论,这是一个建立情感纽带、教育孩子并向孩子学习的好机会。也可以帮助孩子识别并质疑模式化形象、广告信息以及任何存在疑问的内容,问问孩子是怎么思考这类问题的。
在这个过程中,家长不要过度焦虑,试着通过询问和监督,传达自己的期望,引导孩子做出合理的选择。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家长不妨让其独立分析和决策。比如孩子想看一部电影或者玩一款新游戏,让他们自己去查看相关信息,然后解释为什么这是一个好的选择。如果孩子想要拥有更多的上网时间,问问他们想看哪些内容,对此进行讨论,并按优先顺序列出适龄的高质量内容。
当孩子因屏幕时间受限而情绪爆发时,家长可以共情孩子,同时坚守界限,提供丰富的替代性活动,比如阅读、手工、户外运动等。
做孩子的榜样,订立家庭公约
身教胜于言传。家长在教育孩子之前,首先应该看看自己有没有养成相应的好习惯。当家长用手机支付账单、发信息或者查阅资料时,可以跟孩子解释自己是如何将其作为工具使用的,使用的目的是什么。尽量不要在孩子面前刷社交媒体、玩电子游戏,给他们树立好榜样。跟孩子交流时,更要放下电子产品,把注意力集中在孩子身上。
面对这个问题,家长和孩子应该共同努力,订立家庭公约是个好办法。留出禁止使用电子产品的家庭区域(餐桌、汽车、卧室),确定每天禁止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吃饭、做家庭作业、读书、睡觉前);在家时,关掉电子产品的通知、自动播放等功能;和孩子一起制定“屏幕时间银行”制度,赋予孩子管理每周屏幕时间的自主权;在公共区域设置电子产品的“家”,不使用时统一存放;让孩子明白,家长需要知道相关密码,还会定时检查他们的手机,他们越快表现出自律意识,就能越快获得隐私与独立。
在数字浪潮中,家长既不能做无原则的妥协者,也不应成为顽固的对抗者,而要成为孩子的“领航员”。章蓓提醒家长:“真正的自控力培养不在于完全隔绝屏幕,而在于帮助孩子寻找平衡点,既能享受科技带来的便利,又不被其奴役。这种能力将使孩子终身受益。”
本报记者 姚艳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