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椅上的“希望播种者”
在武义县脊髓损伤者希望之家的化妆镜前,负责人周小红正在为同是脊髓损伤的伤友精心化妆。两人相视一笑,阳光从窗边倾泻而下,映得两人眼里的光格外明亮——这是周小红创办“希望之家”的日常剪影,也是她以生命唤醒生命的见证。
周小红曾经营着一家女装店,2012年的一场车祸导致她脊柱胸6—7节脊髓损伤,从此与轮椅为伴。从陷入“躺床3个月、康复训练2年”的人生低谷,到如今带领180余名伤友重建生活,她用了整整13年,将命运的裂缝化作照进生命的阳光。
从自救到助人的蜕变
“刚受伤时,我连孩子的一声‘妈妈’都不敢回应。”周小红坦言,脊髓损伤带来的不仅是身体的禁锢,更是心理的自我封闭。2019年,她赴北京参加全国“希望之家”培训后,萌生了创办互助组织的念头。2023年5月18日全国助残日,在武义县残联支持下,金华市首家脊髓损伤者“希望之家”正式揭牌。2024年,价值130余万元的康复设备落地。
这个以“同侪互助”为核心的组织,让伤友们找到了“第二个家”。13天12晚的生活重建训练营中,31名学员从学习独立穿衣、转移床椅,到使用手机购票出行、走进商场实践社会融入,每一步都浸透着周小红团队的深情。一名多年未曾开口说话的80后小伙,在结营视频中向母亲深深鞠躬,并主动向大家做自我介绍;曾依赖家人照顾的90后年轻女孩,如今考取C5驾照独自驾车出行……这些蜕变,被周小红称为“比任何荣誉都珍贵的勋章”。
用轮椅丈量山乡的温情
3年来,周小红带领伤友们踏遍武义县18个乡镇,行程超5000公里,建立起覆盖180余名伤友的档案库。在偏远山区,他们用轮椅碾过碎石路,为独居伤友送去防褥疮护理知识;在县城社区,他们推动无障碍设施改造,让轮椅舞蹈队登上运动会舞台。
从美妆师到“希望播种者”,周小红始终相信“双手能创造的不仅是美丽”。如今,“希望之家”已被纳入该县残疾人康复能力提升项目,而她仍在为伤友争取更多康复资源而奔波。正如她在日记中写下的:“轮椅锁得住身体,却锁不住向往自由的心——当我们选择成为彼此的光,春天就永远不会缺席。”
武义县融媒体中心记者 雷蓉蓉 通讯员 陈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