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的水,唐宋的镇,明清建筑,现代的人
走进“生活着的千年古镇”西塘
碧波衔吴越,黛瓦枕春秋。位于江浙沪三省交界的西塘古镇,是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镇之一、国家5A级旅游景区,更是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杰出成就奖”。如同一幅徐徐展开的水墨长卷,西塘古镇向世人诉说着千年水乡的独特魅力。
4月18日,当中国晚报工作者协会采风团队踏入“生活着的千年古镇”西塘,青石板巷蜿蜒如诗,小院人家枕河而居,杜鹃花香裹挟着悠悠桨声,一幅鲜活的江南图景呈现在眼前。
延绵千年的烟火气息
2000多米的烟雨长廊、27座石桥、122条弄堂……西塘古镇素有“吴根越角”之称,是古代吴越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古镇核心面积1.01平方公里,现有保存完好的25万平方米明清古建筑群,是目前保存最完整、保存面积最大的江南古镇。
走进一扇门,或许就是一方小天地。塔湾街的醉园,是一座迷你江南庭院,小巧精致、曲径通幽,每一步都是风景。醉园主人王小嵘正在潜心创作非遗技艺“西塘木刻版画”,巧手翻飞,以刀刻意,一幅表达水韵诗意的西塘古桥版画渐渐成型。王氏后人的居住,为这个景点增添了满满的人情味。
“这是我的家乡,我从小就在这里长大,看着河面上船来船往。”王小嵘的话,道出了西塘的“醉人之处”:不搞“真空保护”,而是让2600多户原住民继续在老房子里生火做饭、晾衣晒被,让古宅的每一道门楣、每一块砖雕都浸润在日常烟火中。
西塘蝴蝶的诗意飞翔
“夕阳下乘船穿行于西塘的河道中,岸边的一位老妪正要将窗口的一盆杜鹃花搬进屋。忽地她又从窗口探出,轻轻抖了抖花盆,一只蝴蝶从花上展翅飞开。”
这是2006年,时任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描绘的西塘古镇动人生活场景。
西塘这只蝴蝶之所以飞得自由,正是因为这个古镇对于保护和发展有着前瞻意识。早在1986年,西塘就邀请浙江大学编制了西塘镇城镇建设总体规划,提出“保护古镇、开发新城”的思路,先后编制实施了《嘉善县西塘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西塘镇全域旅游规划》等。2023年10月,《嘉兴市西塘古镇保护条例》的实施,为古镇的保护、传承和利用织就一张严密的法治保护网。
当采风团队穿梭在西塘的街巷,王宅的飞檐翘角、圣堂的古朴庄严、护国随粮王庙的肃穆厚重次第入画。这些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呈现着江南古镇独有的水墨意境。
沿着青石板路来到下西街的西园,又跨进了另一个幽静的小世界。这里曾是明代朱氏私邸,民国初,吴江诗人柳亚子常偕陈巢南等来西塘与镇上南社社友在园内吟叙,留下黑白模糊的照片,而今,游客走进历史延绵的风景,走进流转的故事。
一袭汉服的“逆龄生长”
西塘街巷随处可见汉服爱好者身着齐胸襦裙、唐制圆领袍、明制马面裙等,衣袂翻飞间,恍若从故去的岁月中穿越而来。
身着汉服的“十二花神”在水上漫步,悠悠小船上众“花神”次第花开;游园雅集,品味春的韵味;逛水上花市,记录这古韵悠长的美好画面;簪花贴花钿,铭刻春的印记;提灯夜游,于街巷间寻找春的足迹。
一年一度的汉服文化周,带活了古镇的旅游业态。从检票口的大门进入景区,步行100多米,就有古色古香的沿街店铺林立。如今,旅拍已经成为景区里的新业态。
在上西街的“微光摄影”工作室,化妆师正为游客设计明制婚服妆造,从头饰点翠发簪到“桃心髻”发型,每一处细节都精心妆造。“汉服让年轻人与历史对话,西塘则为这种对话提供了最契合的场景。”店主梁先生介绍,2024年古镇接待游客突破1200万人次,旅游收入超20亿元。
续写古镇的发展传奇
采风团队离开时,耳畔回响着当地人的吴侬软语,眼前浮现着汉服少女的衣袂飘飘……西塘不是被封存的历史标本,而是在保护中生长、在创新中传承的活态古镇。
古镇的发展,在于唤醒每寸土地独有的文化DNA。
自1996年开发以来,西塘古镇投资超过10亿元用于景区建设、不和谐建筑拆除、河道清淤、文保单位(点)的修缮保护等,保留城镇传统生活的鲜活样本,在最大限度还原城镇肌理的基础上塑造文化地标。
面向未来,西塘将如何续写“梦里江南水乡”的发展传奇?
“我们的目标是,构建活态保护体系,传承千年古镇烙印。”嘉善县西塘镇党委副书记、镇长、西塘旅游休闲度假区管委会主任曹宇杰表示,西塘坚持将古镇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放在首要位置,通过科学的规划管理,寻求历史文化名镇和景区发展的最佳平衡点,打造与老百姓“共生”“共建”“共富”的景区化社区,已成为西塘发展旅游事业的价值追求。
《南湖晚报》记者 黄烨 严涵 闻人达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