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远征军后人一家三代接力寻亲,历时80多年, 前不久,终于跨越时空重逢——
“终于找到您了,我们都在挂念您”
本报记者 李 艳 蔡文洁
多少烈士长眠,却不知家在何处;
多少亲人寻找,却不知埋骨何方。
李桂云,这位来自永康的中国远征军老兵,一个多月前,后人一家三代接力寻亲,历时80多年,前不久,终于跨越时空重逢。
“我们终于找到您了,我们都在挂念您!”2025年清明,云南省腾冲国殇墓园内,李桂云的后人用颤抖的手轻抚着李桂云的碑文,泪水浸湿墓碑。
“中士班长李桂云”,墓碑上鲜红的七个大字,格外引人注目。少小离家,血洒边陲,李桂云静静地躺在青山翠柏丛中,80多年日思夜想的家乡,此刻在山谷回响的嗒嗒马蹄,终于不再是过客,而是归人。
“等打完胜仗回家,我就来娶你”
李桂云19岁当兵前已订婚,对象是青梅竹马的心上人。
李桂云是永康市东城街道河头村人,父母一共生了5个儿子,他排行老二。
“其实,二叔原先是永康市城关镇河头村人,他是过继的。”李桂云大哥的女儿今年81岁,她说,爷爷的哥哥是永康市前仓镇溪坦村人,爷爷是河头村的上门女婿,兄弟俩感情很好,爷爷哥哥的两个女儿夭折后,先收养了李桂云的对象,后又过继了李桂云。
李桂云对象是永康市前仓镇白岩村人。其养父早年是永康颇有影响的一船帮帮主。两个女儿夭折后,一次他在前仓白岩村看到抱在怀里、只有两个月大的李桂云对象,白白的、胖胖的,两只眼睛乌溜溜转,顿时爱不释手。
“把这个女儿给我吧。”
李桂云对象的爸爸也豪气,当场应允。
李桂云对象就这样成为溪坦村的女儿。17年后,李桂云过继到家里,两人相差8岁,朝夕相处,情深意笃。
“李桂云一表人才,人很聪明。家里送他去做衣服,他一学就会。”李桂云后人回忆,小时候她和奶奶到厅堂,看到过李桂云的画像。奶奶指着画像告诉她:“这就是你的二叔。”
“二叔这么帅啊!”李桂云后人脱口而出。
奶奶自豪地说:“5个儿子中,二叔长得最漂亮。”
遗憾的是,唯一的画像在“文革”中被毁,李桂云的一表人才只能流传于口耳相传的啧啧称赞中。
李桂云对象和李桂云感情很深,中国军队在浙江招兵,李桂云入伍前,面对依依不舍的对象,李桂云含泪许下承诺:“等打完胜仗回家,我就来娶你!”
李桂云对象望穿秋水等啊盼啊,憧憬着两人依偎、缱绻的幸福生活。
“只知道上了战场,此后便音信全无”
这一去,李桂云再也没有回过永康。
“二伯参军后便和家里失去了联系,我们只知道他去了云南。”李桂云后人伤心地说,爷爷奶奶四处打听,却始终没有一个确切的消息。
其间,陆陆续续托人带回口信,说“云南天气不错,让对象到那边去”。
这哪舍得?父母舍不得李桂云对象一个女孩子去那么远的地方,李桂云对象也舍不得把年迈的父母“扔”在永康。
同村一位名叫吕世庭的,部队退伍回家,从昆明带回一位妻子。李桂云的父亲碰到他,问起儿子的情况。吕世庭说:“李桂云在云南学会开汽车了,还说以后要开车回永康。”
一家人乐坏了,天天在村口望眼欲穿,期待重逢。可“只知道上了战场,此后便音信全无”。
永康当兵的人一个个回来了,可就是没有李桂云的身影,一家人猜测应该在战场上牺牲了。但是牺牲在哪里,什么战场,问谁都摇头。
李桂云离家时曾对最小的弟弟说:“等我回来,你就长大了。”谁知,这一等就是三代人。
李桂云最小弟弟的女儿回忆,父亲生前最挂念的就是他的二哥,辗转云南多地却始终未能寻得李桂云埋骨处,只好在老家给他造了一座空墓,上面写着“抗日英雄李桂云”,逢年过节祭拜,解相思之苦。
“我们原本推测二伯是在松山战役中牺牲的,找错了方向才一直没找到。”李桂云后人说,李桂云是他们从未谋面的亲人。爷爷奶奶临终前,念叨他;父母去世前,记挂他……从爷爷奶奶到父亲再到侄辈,此后的80多年间,一家人从未放弃寻找二伯,家族祭祖时都会悼念二伯,祖父辈临终前仍在念叨“桂云还没回家”的遗憾……
在李桂云后人看来,李桂云和对象的爱情,比电影里拍的还要深情款款。
李桂云对象一直痴情地等着李桂云回来。从18岁到20岁,再到26岁,从水灵灵的青春少女,到村里所剩不多的大龄姑娘,无数人给她介绍对象,她都断然拒绝。她记着李桂云的承诺,心想着桂云哥哥一定会兑现承诺,回来娶她。可等啊等,盼啊盼,心爱的李桂云就像断了线的风筝,杳无音信,只留音容笑貌没日没夜地在心底荡漾。
在家人的劝说下,李桂云对象后来和李桂云的大弟弟结了婚。“与其嫁给别人,不如嫁给李桂云的弟弟,这样离他也近一些。”李桂云对象生前不止一次地说。婚后,李桂云对象生下3个孩子,两个女儿一个儿子。
“爸爸40岁因病去世,妈妈没有再婚,一个人拉扯我们三个孩子长大。”65岁的李桂云对象的儿子是遗腹子,从未见面的李桂云,听母亲生前无数次念叨,感觉就像和从未见面的爸爸一样亲切。
李桂云对象80多岁时,有一天晚上做梦梦到李桂云,醒来就把大女儿叫到身边:“二伯在梦里对我说‘很想要个儿子,没有儿子,女儿也行’,你是老大,就过继给二伯吧。”
李桂云对象的大女儿就这样成了李桂云从未见过面的女儿。李桂云对象的大女儿明白,母亲一辈子都在记挂着李桂云,临终前再三叮嘱一定要想办法找到李桂云,替她尽孝,让李桂云早日回家。
腾冲战役中英勇牺牲,年仅25岁
寻寻觅觅,一家三代人动用了各种关系,想了各种办法,李桂云像石沉大海,仍然毫无消息。
事情的转机出现在去年抗战胜利纪念日后,李桂云后人想起相关部门首次公布了中国远征军抗日牺牲烈士名录。
中国远征军,云南腾冲国殇墓园?会不会在那里?
李桂云后人赶紧从网上找到中国远征军抗日牺牲烈士名录。
密密麻麻、长长的名单,越看越震撼,这哪是名单,分明是一条条鲜活的生命,他们用青春和热血,奋勇抗日,保家卫国。
找啊找,终于,李桂云后人找到了“李桂云”的名字。
惊喜来得太突然,他赶紧打电话确认。
“对啊。”
“找到二伯了!”今年3月,李桂云后人激动地把消息发在了家庭微信群内,同时赶紧和腾冲国殇墓园确认。
“我们电话打过去的时候,工作人员答复说有李桂云的信息,并且还没找到亲人的只有一个,我们一下子就确定了。”李桂云后人说。
李桂云后人透露,公布的中国远征军抗日牺牲烈士名录中,有两个“李桂云”,都来自中国远征军第二十集团军53军。53军是抗战期间唯一一支参加远征军的原东北军部队,也是国民党军队中抗战时间最长的部队(14年)。
“那个李桂云是东北人,已经被亲人认领了。剩下的只有我们二伯李桂云了,相关的信息和腾冲国殇墓园留存的档案也都对上了。”李桂云后人高兴地说。
李桂云时任第二十集团军53军中士班长。1944年5月,李桂云所在的中国远征军第二十集团军向日军重兵盘踞的腾冲发起反攻,至9月14日,历时127天,所历大小战役40余次,终于攻克腾冲城,但中国远征军及当地人民群众也付出了惨重代价。据《腾冲文史资料选集》记载:“我军在腾冲战役中共阵亡官兵八千六百七十一员。其中:少将级军官二员、校级军官十八员、尉级军官四百七十三员,士兵八千一百七十八员。负伤官兵一万零二百余员。”
李桂云也在腾冲战役中英勇牺牲,年仅25岁,长眠于腾冲国殇墓园54军1-11号墓碑之下,英勇而悲壮。
三代人80余年寻亲终“团聚”
一家人恨不得马上飞到腾冲。
3月,一大家子为前往腾冲祭拜李桂云而分头早早筹备水果、永康饼、糕点等祭品,还带去了故乡的泥土。
4月2日,一支由10人组成的亲属团从永康出发,跋涉2700公里抵达云南腾冲。
“我们坐飞机从宁波直飞芒市,抵达芒市时已是晚上8时多。第二天,4月3日一早,我们迫不及待就去了腾冲国殇墓园。”李桂云后人说,腾冲是一座感恩的城市,市民对烈士的敬重,早已融入血脉。“市民们非常淳朴,听说我们是中国远征军后人,对我们都非常客气。”
国殇墓园为纪念1944年收复腾冲的中国远征军第二十集团军阵亡将士而修建,位于云南省保山市腾冲市西南1000米的叠水河畔小团坡下,立有3346块腾冲战役阵亡将士及19名盟军将士墓碑,是我国最早建成、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抗战时期正面战场阵亡将士纪念陵园。整个小团坡以最上方的纪念塔为中心呈四面八方放射状排列,以中轴对称线排列,左边安葬的是第二十集团军53军阵亡将士;右边安葬的是第二十集团军54军阵亡将士。
“国殇墓园非常庄严、肃穆,金黄色的菊花在地上铺了一层又一层。进门往里走,地势逐渐升高,环坡密密麻麻都是烈士的墓碑,每块墓碑上都镌刻着阵亡官兵的官衔军职和姓名,李桂云的墓碑,就在中轴线右侧的第一排。”李桂云后人说,原以为这么多密密麻麻的墓碑很难找,没想到在工作人员指点下,一下子就找到了。
“爸爸,终于找到您了,我们都在挂念您!”
“二伯,我们从永康来看您,原来您在这里,我们找了您80多年!”
……
李桂云后人你一句我一句,分享着“团聚”的喜悦,激动地抱在了一起。保安上前劝阻,提醒不能大声喧哗。
李桂云后人连声致歉:“我们太激动了,想笑又想哭,三代人找了80多年,太不容易了。”
李桂云后人在墓碑前按永康习俗供奉祭品,用故乡的泥土为亲人添土,还细心地除草、清扫落叶,喃喃诉说着三代人的思念和家乡的变化……
都说国很大
其实一个家
一心装满国
一手撑起家
家是最小国
国是千万家
……
国的每一寸土地
家的每一个足迹
国与家连在一起
创造地球的奇迹
……
从腾冲回到永康,荡气回肠的歌曲《国家》,萦绕在李桂云家人们心间,久久不能平静。正是李桂云等千千万万英烈“一心装满国”的舍生取义,才有“国的每一寸土地”“家的每一个足迹”的幸福安宁。
李桂云一家三代历时80多年的寻亲圆满画上句号,但还有很多人仍在路上。
让无名者有名,让牺牲者不朽。
盛世如约,忠魂终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