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家十兄弟 拳拳爱国心
去年7月下旬,记者赴浙苏鲁三省五市寻访东阳籍新华社战地记者胡捷,通过近半个月的深入挖掘,拿到了众多一手资料,撰写的报告文学《战地记者胡捷:用生命书写“捷”报》在浙苏鲁三地引发强烈反响,让胡捷沉寂了77年的英勇事迹浮出水面。
胡捷的弟弟胡十足看完报道后热泪盈眶。受到这篇文章的启发,胡十足开始收集家史,并在当地党史部门的帮助下,即将出版《满门忠烈》一书。“我家有十兄弟,当中有烈士,有老兵,还有为党工作的地下工作者、教师等,首任中共东阳县委书记戴光曾高度称赞我家为‘满门都是军工烈,无上光荣革命家’。”胡十足说,拳拳爱国之心,流淌在胡家人的血液里。
本报记者 季俊磊
家风清正 胡家父母率先垂范
在谈胡家十兄弟之前,需要先了解一下他们的生长环境。驾车从东阳城区南边的南午岭立交桥出发,沿217省道向南行驶3公里左右,就是南市街道南峰村。这是一个有着480多户1300多人的郊区村,与东阳城区仅一山之隔,217省道在村头蜿蜒,一条小溪穿村而过。
胡家十兄弟出生在南峰村岭下自然村。在那个交通还不发达的年代,这里曾是东阳前往永康、温州等地的必经之路。岭下村是一个光荣的村庄,20世纪三四十年代,共产党曾在这里开展地下活动,还组织过武术队伍在此进行红色宣传。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从义乌进军温州,也有两次在岭下村驻足。
时至今日,南峰村入口处还有一面鲜艳的党旗,在阳光照射下显得格外醒目。胡家十兄弟的父亲胡凤鸣是他这一代人中唯一的男丁,幼年时读过私塾,有较高的文化水平,是那个年代村里的文化人,常为邻里乡亲写对联,帮助贫困人家书写信函、诉状等。胡十足说:“父亲受先进思潮影响,对村里的恶势力敢于直言,经常抗争。”
他们的母亲厉冬琴心灵手巧,纺纱织布、缝补浆洗,样样拿手。“母亲白天在田间地头劳作,晚上在煤油灯下帮人做新衣,大家都说她贤良淑德又能干。”新中国成立后,厉冬琴还积极参加村妇女会活动,当上了村妇女代表,带头上民校,参加识字班学习。胡十足说,母亲心性善良,经常对他们耳提面命,让他们争做对国家、对人民的有用之才。
胡十足说,胡家兄弟积极投身报国,舅舅厉林虎也做了榜样。东阳是共产党早期活动区域之一。1934年,厉林虎经哥哥厉福临介绍到国民党军教导队受训,之后到上海南阳中学任童子军教练。那段时间里,他结识了骆有余、王志远等共产党人,参加了上海抗日救国会发动的罢工罢课,阅读《世界知识》《大众哲学》等进步书刊。“八一三”事变后,厉林虎加入中共外围组织——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简称“民先”),并参与东阳“民先”组织的筹建。胡十足说,父母冒着白色恐怖风险,将二子、四子交托给厉林虎,积极投身到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
在胡十足的记忆中,父母始终胸怀大义,只要涉及国家大事,他们都无条件支持。夫妻俩得知二子、四子牺牲后痛苦不已,但仍忍痛送第八子从军,参加抗美援朝。
1951年3月30日,《浙江日报》曾刊登一篇胡凤鸣写给五子胡文岳的信,当中写着:“你等诸兄弟继承两兄遗志,负起责任来,努力工作,方对得起人民,对得起国家。”
保家卫国 胡家兄弟前赴后继
胡家二子胡捷和四子胡涛是率先参军的。
1936年,兄弟俩一起到时任江苏省崇明县(今上海市崇明区)水上公安大队长的大舅舅处当勤务兵,后经同乡、中共地下党员厉行介绍,一起加入到抗日救国会。1938年3月,兄弟俩又跟随厉行来到江苏省海门县(今海门区),担任警察中队警士。之后日军侵占海门,警察中队解散,他们担任了国民党海门县长魏湛元的卫士班卫士。1938年,胡涛与胡捷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8年9月,胡捷担任厉行卫士班班长。1940年11月初,新四军东进海门,胡捷参加了抗大五分校学习,结业后分配到新四军一师,跟随部队到江苏省海安、启东一带活动。在解放战争中,胡捷成为多家红色媒体的战地记者。遗憾的是,在1948年解放盐城的战斗中,正在采访的胡捷被敌人的机枪子弹射中,因失血过多,光荣牺牲。后来,经上级批准,他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胡涛1938年9月与哥哥胡捷分别后,任江苏保安十旅旅长张能忍的卫士。不久,胡涛担任邱冠生部队的卫士、副官。在此期间,他与地下党员厉行取得联系,经常为他送情报。1941年秋,胡涛回到海门县四区,先任区大队班长,后任副排长。1943年,胡涛率部在悦来镇永平乡活动,遇到日军的袭击。胡涛率部还击,但因寡不敌众,边打边退,退到八匡河的一座木桥,他命令全排突击过桥,并将桥板掀到河里,使得日军无法过河。后来,胡涛调任华中野战军一师三旅八团一营二连,任连长。1946年7月,胡涛在泰兴宜家堡战斗中牺牲,年仅25岁。
关于胡捷和胡涛两兄弟的详细事迹,记者曾在《金华日报》以《满门忠烈为革命》(2019年11月1日浙中周末版)《战地记者胡捷:用生命书写“捷”报》(2024年8月12日特别报道版)为题进行过专门报道。“除了二哥和四哥,还有五嫂纪雯、八哥胡八生参加了抗美援朝。”胡十足说,当年父亲还在台上表态:“没有国哪有家?为了保卫胜利果实,我坚决支持儿子参军。”此外,胡家五子胡文岳、六子胡阿六参加了地下党工作,前赴后继保家卫国。
纪雯出生在江苏省金坛县(今金坛区)一个贫困的家庭中,从小就目睹了日本军队在中国烧杀抢掠的暴行,以及国民党统治下的社会动荡不安。金坛县解放时,纪雯还在金坛县立中学读书,她的班主任是中共地下党,受她影响,很多同学争先恐后地报名参军。“那时母亲年纪小,解放军不肯接收,后来她在老同学介绍下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瞒着父母跑到上海加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纪雯的儿子胡伟华说,后来母亲被分配在20军后勤部治疗一队医务班做医务工作。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纪雯所在部队被改编为中国人民志愿军,1950年9月从吉林集安跨过鸭绿江参加抗美援朝。“母亲说她在战场上死过3次,其中有一次已被包裹好扔在死人堆里,半夜从死人堆里爬出来,正好碰到自己的部队打扫战场,救了她一命。”胡伟华说,母亲在枪林弹雨中救起无数战友,尽管多次被提名三等功,她都拒绝接受,认为自己的贡献与牺牲的战友们相比微不足道。
从朝鲜回国后,纪雯被调至部队教导团担任教员,负责教授营级及以上干部的数学知识;教导团的教学任务完成后,她又被转至监工连,负责为部队官兵进行扫盲工作。后来,纪雯所在部队前往执行解放江山岛任务,非战斗人员被安排由地方政府代为管理,她被指派至慈溪组织部。也就是那时,她遇到了一生挚爱胡文岳。
胡文岳是胡凤鸣众多儿子中唯一读完师范的儿子。他在宁波锦堂师范毕业后,在慈溪县(今慈溪市)一边教书,一边参加地下党活动,还推选了不少青年学生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和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后,胡文岳在慈溪党政机关工作,是《浙江日报》《宁波日报》的特约通讯员,享有“慈溪县笔杆子”美誉。胡伟华曾问过母亲:“当年父亲哪一点吸引您?”纪雯回答说:“同样的信仰,同样的爱国心,同样的报国志。”
胡八生十六七岁就已经是家里的重劳力。朝鲜战争爆发后,胡八生深受哥哥们革命事迹影响,积极报名并入朝参战。1951年3月,胡八生在辽宁铁岭经过一个月的短暂集训后,后勤部队将他们送到朝鲜边境,走了大概半个多月才走到鸡雄山阵地,他所在部队主要负责坚守鸡雄山、斗流峰、西方山一线阵地并建设防御工程。胡十足说:“在朝鲜战场上,八哥担任首长通讯员,他机智灵活,多次受到部队首长表扬。”1954年10月,胡八生所在的部队奉命进驻山东长山岛,由陆军转为海军,参与军事设施建设,直至1958年退役复员。
胡阿六虽然小学没毕业,但受当时进步思潮影响,他积极参加地下党活动,与当时东阳中学的共产党员非常熟悉。他经常接受任务,开展工作,在东阳党史上也留下浓墨重彩一笔。
1949年6月,国民党反动派残余势力趁乡村政权尚未全面建立,拼命网罗散兵游勇、地痞流氓,拉起多支土匪队伍,对解放区进行疯狂反扑。“当时,东阳境内就有土匪28股3000余名,他们互相勾结,横行乡里,偷袭区乡政府,杀害革命干部和无辜群众,制造白色恐怖,妄图颠覆我人民民主政权。”胡十足说,政府发动东阳地下党组织成员,专门收集和传递匪情,胡阿六就发现了好几起匪情。
1949年6月,胡阿六配合政府剿匪工作,参加由东阳中学教师卢芳牵头成立的剿匪情报联络站。8月某日,胡阿六到后岭山一带执行任务时侦察到2名匪徒,于是跟踪了20多里路,窥见匪徒混入城内东街一个肉店,马上去当地公安局报告,一举将其抓获。当年9月,胡阿六又接到情报,有一伙匪徒窜到马家村,他立即进城汇报,并跟着当地武装下乡清剿。同月底,胡阿六到后赵了解匪情,得知有3名匪徒窜进周某某家,他立即回城带部队围剿,最终从槐堂厉壬九和伪军官手中各缴获一支手枪。新中国成立后,胡阿六在东阳公安战线工作,一直战斗在剿匪反霸斗争的最前线。
建设祖国 他们在各领域拼搏
新中国成立后,胡家兄弟依然在各领域为国家作贡献。
1931年,年仅17岁的老大胡松鹤在亲戚的介绍下前往江西铁路工作,后来在西南地区成为一名铁道兵,新中国成立后参与过成渝铁路和宝成铁路建设。胡松鹤在世时常和家人谈起那些往事。
“我曾听大哥说起,成渝铁路是新中国成立后修建的第一条铁路干线,不仅是中国铁路建设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也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经济建设的重要成果之一。”当年谈论的修建细节,胡十足记忆犹新。胡松鹤告诉他,成渝铁路穿越四川盆地,那里地形复杂,多山地、丘陵、河谷,地质条件十分不稳定,特别是地质灾害频发,施工难度极大。胡松鹤与战友们凭着一股百折不挠、不怕牺牲的狠劲,打通了成渝铁路上一个又一个隧道,征服了一条又一条河流。
多年前,胡松鹤还在回忆中谈到:“筑路大军从重庆一路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刚开始修路那一年,国民党残余势力不断骚扰我们,特别是重庆到永川、内江到资中以及隆昌这一带,多山路,土匪十分猖獗,我们睡觉都抱着枪,子弹都是上好膛的,随时准备战斗。不少战士和民工在筑路过程中失去了生命。”
胡阿七曾在江西铁路局做过临时工,东阳解放后还曾是村农会、自卫队、青年团创建的骨干。与众兄弟不同,胡阿七自幼喜欢文艺,模仿能力很强,特别对道情、曲艺情有独钟。他一边务农,一边钻研道情曲艺,并到各地传唱,深受群众喜爱。胡阿七还参加了各级各类比赛,获奖无数,被评为县级、地区级优秀民间艺术家,2009年更是获得了首批浙江省“优秀民间文艺人才”称号,成为东阳道情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胡十足介绍:“七哥的道情表演独树一帜,演唱系一人多角,大小角色全是他,一个人一台戏。”据了解,胡阿七还培养了不少徒弟,为道情这一民间技艺的延续和发展注入了新活力。他一人分饰多角的演唱方式及独特唱腔,也为后来的道情表演艺人提供了借鉴和创新思路,推动了东阳道情的不断发展。
与父兄相比,胡十足坦言自己是最幸运的。“九哥6岁夭折,幼年时也曾信誓旦旦要学二哥、四哥扛枪保家卫国。三哥胡梓从小外出,后滞留台湾多年,但他始终心系祖国,思念故乡,决心回家之后才成家,一直单身。”胡十足介绍,上世纪80年代,台湾开放大陆探亲禁令后,胡梓随旅游团去日本,脱团至香港,后通过与新华社香港分社联系回到家乡。后来,胡梓还以特邀代表的身份被增补为东阳县第五届、第六届政协委员,并列席人大会议,为国家统一大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新中国成立时,胡十足才12岁。受父兄们的熏陶,胡十足在村校就读时便在村里组织儿童团,站岗放哨,配合剿匪反霸斗争。1951年,他以烈士子弟身份被东阳中学初中部录取,1955年暑期通过招生考试,以优异成绩被东阳中学高中部录取。后来,东阳中学兴办教师进修班,胡十足有幸入选,结业后被分配到东阳第十一初级中学(后改名湖溪二中,今东阳市职业高级中学)任教。该校规模较小,每名老师兼任多个学科。胡十足除教语文外,还教过俄语、物理、化学、农业、体育等学科。
1978年7月,只有高中学历的胡十足被调入东阳市六石高级中学,任化学专职教师。该校因恢复高考后升学率高,在东阳声誉鹊起,胡十足经常备课至深夜,很受学生们欢迎。每年高考,他的教学成绩除东阳中学外,总是位于东阳各中学前茅,受到当地教育部门的充分肯定,屡屡被评为先进。
胡十足说:“如今我们十兄弟仅存我一人,我有义务让下一代继承革命优良传统,发扬优良家风,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得知《满门忠烈》一书即将刊印,胡十足的学生还专门写了一首赞美诗:“岭下胡家有凤鸣,养育十子壮歌行。忠烈一门为革命,西山鲜花年年新。”
本版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