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总爱添堵,女儿锁上心门
这样的母女关系还能改善吗
市民孙女士今年38岁,已经结婚生子,一家三口过得还不错。让她烦恼的是自己跟妈妈之间的关系:“妈妈说话不中听,搞得我有什么事情都不喜欢跟她说。久而久之,双方产生了隔阂。”
前段时间,孙女士生病住院,本来不想告诉妈妈,结果妹妹不小心说漏了嘴。妈妈知道后,过来看她。“刚开始,妈妈关心了几句,接下来就习惯性地数落我,怪我把她当外人,然后又批评我不爱惜身体,生活方式不健康。”孙女士听得很烦躁,忍不住跟妈妈吵了起来,最后闹得不欢而散。她打进6138热线,讲述了自己的困惑:“母女之间本来应该是很亲密的,为什么我和妈妈总是处不好?我们的关系还有改善的可能吗?”
倾诉欲被打击,关系变得疏离
以前,孙女士在妈妈面前很有倾诉欲,好的坏的都会说,或者分享喜悦的心情,或者想得到妈妈的安慰和支持。然而妈妈总能避开她的需求,把负面情绪传递给她。比如她抱怨工作上的烦恼,妈妈就会责怪她太娇气,吃不了苦。即使说的是好事,妈妈也会找各种角度进行说教,让她觉得很扫兴。渐渐地,她就锁上心门。有时妈妈主动提起某件事,她也避而不谈。
有一次,孙女士和丈夫因为琐事吵架,气冲冲地跑回娘家。她妈妈向来不待见这个女婿,见此情况,也没有询问具体发生了什么,就噼里啪啦一顿冷言冷语:“当初给你介绍了那么多对象,你非要挑他,我就说他不如某某某吧,你还不信……”她听了很不舒服,有心辩解几句,却根本说不过妈妈,只能保持沉默。第二天,她妈妈私下找女婿谈话,结果火上浇油,把小矛盾闹大了。最后还是她爸爸充当和事佬,化解了矛盾。
后来,孙女士的爸爸去世,母女之间少了润滑剂,关系一直在走下坡路。在物质方面,她对妈妈并不吝啬,外人看来无可挑剔。但在心理层面,她对妈妈是疏离的,喜忧都不报。她看得出妈妈想拉近彼此的距离,可双方很难好好相处。她心里很矛盾,不知该保持距离,还是跟妈妈和解。如果选择和解,又该怎么做?
母女需要和解,前提是自我成长
6138热线志愿者、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姚黎清说,孙女士和妈妈的关系,可以从她的成长环境中找到原因。以前,当她敞开心扉,倾诉自己的喜悦或烦恼时,却被妈妈用糟糕的方式对待。妈妈不关心她的情绪,甚至用语言进行“攻击”,慢慢地,她就把自己包裹起来。她对妈妈的疏离,就是积累了很多失望之后的一种反击。在心理上,她拒绝妈妈走进自己的世界。时间久了,情感隔阂也变深了。
“这些做法始终是逃避的姿态,问题依然横亘在这对母女之间。”姚黎清认为,孙女士对目前的母女关系感到困扰,那就是需要改变的信号。她应该正视问题,在自我成长的基础上,努力与妈妈和解。首先要看见自己,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其次要看见妈妈,她的挑剔、指责背后,藏着对女儿的高期待,因此表现得过于严厉,管束过多;可能自身也有各种不如意,不自觉地把负面情绪转移到女儿身上。理解这些,有助于放下“包袱”,尽快释怀。
当孙女士尝试改变时,或许妈妈会给予不一样的回应,或许依然故我。不管如何,都要接纳妈妈的局限性,通过其他渠道排解负面情绪,增强内心能量,找到更好的母女相处模式。至于妈妈介意的“喜忧都不报”,不必矫枉过正。成年人自有分寸感,可以根据自己的判断来。真正重要的,是母女之间保持相互独立,同时有顺畅的情感通道。
本报记者 姚艳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