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24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04版:新闻

和《金华晚报》因爱结缘

因为31年前的一次“希望工程”爱心结对,我与《金华晚报》结下了难以割舍的情缘。

1994年5月,共青团金华市委在《婺州生活报》(《金华晚报》的前身)发起“希望工程”爱心结对倡议活动,在媒体的推动下,金华城爱心涌动,许多爱心单位和爱心人士纷纷加入结对帮扶行列。那时,我还是浙江师范大学历史系学生,因为担任校报记者,所以经常向《金华日报》投稿。

5月下旬的一天,我像往常一样骑车到马路里18号送稿件,传达室门卫热情地送我一份《婺州生活报》。打开报纸,“希望工程·希望之桥”几个字瞬间吸引了我,上面刊登了几十名金华各地的贫困学生信息。“捐出400元,就能结对一个学生”,看到这句话,我心动了。我随手拿着报纸,走进了二楼办公室,接待我的是新闻部主任童飙。他一听我来自浙师大,便亲切地叫我“小师弟”,随后让我坐下来,先仔细看看捐助对象的信息。因为大学同寝室的上铺同学是浦江郑宅人,我不假思索,结对了浦江县郑宅小学四年级品学兼优的小郑同学。第二天,我从存折上取出400元生活费,再次骑车把钱送到报社。5月28日,新一期《婺州生活报》很快就刊登了我在“希望工程”结对的信息。

正因为有了这次爱心结对,我从此爱上了这份报纸,后来还利用周末时间来这里实习锻炼。大学毕业后,我选择到媒体工作,转眼间已是第30个年头。虽说这些年一直在金华电视台从事新闻采编工作,对《金华晚报》的感情却愈加深厚。我与许多晚报记者都曾并肩战斗过,我们一起联手采访突发事件,一起挖掘平凡人物的先进事迹,一起做舆论监督报道。

晚报的民生情怀也影响着电视新闻报道,激励着我和小伙伴们采写出更多有温度、有深度的新闻作品。我们围绕许多百姓身边的小事持续追踪,用新闻的力量推动一个又一个民生问题的解决。我们还携手相关部门联合推出“爱心圆梦”等新闻行动,帮助一批又一批寒门学子圆梦大学,捐资助学已在八婺大地蔚然成风。

当年我结对帮扶的小郑同学,后来成为一名人民警察,拥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大女儿已考上大学,小儿子正在读小学四年级。去年春节前,一家三代还搬进了新家,生活过得有滋有味。如今,这个爱心故事还在延续。在杭州工作的师弟小刘在我朋友圈看到这个消息后,主动联系上小郑一家,因为双方的孩子恰好是同一年出生的,两家干脆一起为孩子过生日,手拉手幸福共成长。

《金华晚报》就像一坛陈年老酒,随着岁月的沉淀越来越香,也让我越品越醇! (罗钟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