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28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02版:新闻

《金华晚报》 不负来时路

那天,忘记了清晨、正午还是黄昏,负责创办《金华晚报》的陈东打来电话,告知我被金华日报社聘用。

去不去?说实话,我犹豫了整整3天。当时的金华石门农场如日中天,“长子”浙江奥托康制药集团更是以上市公司尖峰集团为目标勇往直前。至于我,虽然只是《奥托康报》负责人,但单位待我这个来自安徽的初中毕业生不薄。放弃看得见摸得着的安逸惬意,岂不可惜?

终究,我暂别优游岁月,选择东奔西走。

1994年的夏天,知了声声中,“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给我足够震撼,原来舞台大小不仅影响个人的展示空间、表现机会,更有社会认可度带来的上进心不止、自信心剧增。

彼时的《金华晚报》,采编队伍20多人,平均年龄20多岁,每月发稿量最低的也有20多篇,妥妥的“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秉承“尊读者为师,请读者参与”“站在百姓中间办报”“有事找晚报”的办报宗旨、定位和指导思想,《金华晚报》组织策划了“金华民歌之春”“希望工程·希望之桥”等数十次有影响的重大系列报道,获评全省地市晚报唯一“浙江省优秀报纸”,在全国140多家晚报参加的报纸编校质量评比中获得优胜奖……

当然,作为时代的瞭望者,踌躇满志的我们不会忘记身上沉甸甸的责任。“大事小事疑难事,好事坏事新鲜事,有事找晚报”,我们不仅做到了,而且充分发挥媒体的桥梁纽带作用,每年都会举办大型便民利民活动。

1998年3月7日,广大市民耳熟能详的“市民援助中心”启动运行。“为了这份信任,我们闻着臭味找粪缸,跟着苍蝇寻垃圾,攀上高楼看水箱,夜半时分测噪音,即使饥肠辘辘、汗湿衣衫、脚底起泡、嗓子发干,我们也无怨无悔。我们感谢读者,同时感谢配合我们开展工作的诸多部门、诸多单位。真正为民办事的是他们,我们只是牵线搭桥者。当然,还有许多市民反映的问题一时无法解决或无法彻底解决。但有一点,我们绝对尽心尽力。”现在读着自己29年前写的文字,我依然感动于当年金华晚报人的新闻情怀、市民的理解信任、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

所有这些,已经成为我和同事们刻骨铭心的记忆——那些再也回不去的年轻岁月啊! (陈玉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