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6月30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05版:新闻

八旬慈母13载守护

用瘦弱肩膀为瘫痪儿子撑起希望

6月26日一早,在东阳市佐村镇赵楼村的一处老房子里,84岁的赵连娥熟练地拉起儿子陈辉明,仔细地为他穿上干净的衣服、鞋袜。做完这些后,她打开八宝粥的盖子,把饼干放在儿子伸手可及之处,便匆匆地背上农具去田间劳作。这样的清晨,在过去的10多年里,日复一日在这间老房子里上演。赵连娥用她枯瘦却坚实的肩膀,支撑着这个平凡的小家。

2013年的一个平常日子,40岁的陈辉明如往常一样在建筑工地干活。然而,一阵突如其来的剧烈头痛,让他瞬间失去意识,直直栽倒在地。紧急送医后,陈辉明被确诊为脑出血,开颅手术虽保住性命,但脑组织的损伤不可逆转,陈辉明自此瘫痪在床。

“那时候两个孙女都不到10岁,儿媳为了维持生计,只能四处奔波打零工。”面对生活的重重困境,赵连娥没有丝毫退缩,毅然决然地扛起了照顾儿子的重任。“76岁时,我还天天上山砍柴,从早忙到晚,一天赚90元。”这些年来,赵连娥在悉心照顾儿子之余,依然坚持天天在田间劳作,种植瓜果蔬菜以减少家中开支。

陈辉明生活完全不能自理,赵连娥便成了他的“手”和“脚”。每天清晨,在出门劳作前,赵连娥都会耐心地为儿子穿好衣服,小心翼翼地将他从床边扶到轮椅上。夏天衣物单薄,穿衣过程还算顺利;但到了冬天,厚重的棉衣让穿衣变得艰难,往往需要半小时才能完成。

每到中午和傍晚,赵连娥总是掐着饭点匆匆赶回家,为儿子准备饭菜。陈辉明爱干净,十分在意自己的形象和生活环境。深知儿子习惯的赵连娥,每天都会仔细地为他擦拭身体、更换衣物。尽管家里经济拮据,儿子的衣物和床褥早已破旧,但在她的精心照料下,始终干净整洁。她用最朴实的行动,守护着儿子的尊严。

家门口的小院子,在赵连娥的打理下,摆满了五颜六色的花花草草。这些花草的种子是亲戚送来的,泥土则是她从外面一点点挖回来的。她希望儿子在无聊的时候,能通过侍弄花草找些乐趣。考虑到儿子行动不便,她还在门口和走廊处,特意安装了方便儿子乘坐轮椅移动的竹竿。如今,陈辉明坐着轮椅,能自己“走”出房间,为花草浇水,感受着生活的点滴美好。

在赵连娥的悉心照料下,陈辉明的身体有了明显好转:从最初的不能言、不能动,到如今能够清晰表达想法,还能用手操控轮椅帮母亲捡柴火,在院子里活动。“像我妈妈这样的人找不到第二个。”陈辉明言语间满是对母亲的感激与敬爱。

岁月流逝,赵连娥的身体大不如前,但她的眼神中始终闪烁着希望的光芒。这份希望,源自她对儿子深深的爱,也源自她对生活的坚定信念。赵连娥用13年的时光,展现了母爱的力量。这份力量,足以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照亮黑暗中的前行之路。

通讯员 胡媛 贾意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