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02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01版:头版

八旬老人和90后小伙隔代接力创作39幅抗战连环画

“没画完的部分 我来替您完成”

抗战胜利70周年,在北京,时年78岁的余松海画了一组抗战连环画,由于身体原因,没有继续画下去。抗战胜利80周年,在他的老家金东区赤松镇虎岩行政村西余自然村,90后小伙、虎岩村团支部书记余晨亮接力创作,画完了这组抗战连环画,替老人完成了一个心愿。

39幅连环画,被余晨亮装订成了一本画册。小人书的画风,很有年代感。一幅幅连环画,一个个抗战故事,在画笔下一一呈现:柳条湖事件、长城抗战、平型关大捷、西安事变……还有5幅作品,是与金华抗战相关的主题,如金萧支队“第八大队”、台湾义勇队等。

一位八旬老人为何会与一名90后年轻人共同创作连环画?事情还得从2016年说起,当时,西余村建设文化礼堂,喜欢研究地方文化的余晨亮参与其中。在整理文化礼堂材料时,他认识了家住北京的老乡余松海。

余松海曾是一名军人。1959年,他应征入伍,曾立三等功两次,历任战士、海军一航校特设员、海军总医院空勤科低压舱技术员、高压氧科主管技师,曾获中国人民解放军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我叫他‘海爷爷’,他是一个很有家乡情怀的老人,我们经常通信、打电话,他时常向我打听家乡的发展变化,时间一长,我们成了‘忘年交’。”余晨亮说。

去年,余晨亮专门抽时间去北京探望了余松海,还带了仙桥馒头、金华酥饼等家乡特产,邀约了9年的两人终于见面了。老人很开心,他离开家乡已有60余年,他说:“我常常在梦里回到老家西余,看见虎岩山、后溪水,我还在坡上割草、在林间砍柴,可是那熟悉的土地又笼盖一层陌生的雾,我只能含着泪一步步摸索着回家的路。”

两人每次通电话,余松海说的都是金华方言,他还一直保留着老家的生活习惯:中秋吃粽子,腊月做年糕,过年做馒头。

这次见面,余松海给余晨亮看了一组他在抗战胜利70周年时画的连环画,有20幅,并复印了一份交给这个年轻人。“2025年就是抗战胜利80周年了,到时候不妨在村文化礼堂展示一下,给村里的父老乡亲们看看,画得虽然不多,也不算画得好,但这也是一种爱国主义。可惜我身体和眼睛都不太好了,本来打算多画几幅。”余松海说。

“‘海爷爷’,我觉得在这基础上还可以丰富些内容,您要是不嫌弃,您未完成的抗战连环画,我来替您完成。”余晨亮仔细翻看了这些抗战连环画后说。

余松海很高兴,并鼓励余晨亮根据自己对画的理解进行再创作。其实,余晨亮并没有多少绘画基础,但他还是依样画葫芦,一点一点学着画,一张画,往往一画就是一两天,他在工作之余,花了几个月时间断断续续创作了19幅画。爱国情怀,代代传承。

“虽然没有‘海爷爷’画得好,但我也是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做这件事。这是我与‘海爷爷’对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的献礼,也是我们作为中华儿女的一份心意。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也是我们交给时代的答卷,更是我们激励后来人去追逐梦想的动力。”余晨亮说。本报记者 许健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