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02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03版:深度

隐藏在建筑肌理中的清凉“秘方”

出梅后,大部地区陆续迎来“烧烤周”。夏日热浪滚滚,如何让建筑本身成为高效的“降温器”,为身处其中的市民游客营造舒适凉爽的小环境,成为金华城市建设中的重要课题。连日来,记者深入采访市区一些商场小区、交通枢纽、办公大楼及重点在建项目,探寻体验那些巧妙融入建筑肌理的节能清凉“秘方”。

绿色出行带来清凉体验

夏季是能源消耗的高峰,市区不少建筑从设计开始,便注重遮阳、通风、隔热、消除城市热岛效应等绿色低碳的被动式降温方式,既可以减少建筑能源消耗,又能提高室内环境舒适度。

梅雨过后一放晴,室外就如骄阳似火,在金华人民医院候诊区域,大楼空间清凉宜人没有丝毫燥热,这份舒适源于医院建设时的精心设计。医院通过塑造人群可停留、可休憩、可诊疗的生态空间,将绿化降温、水体降温等技术融入规划中,建设了生态景观、立体绿化等设施,可实现有效通风降温效果。

作为城市重要基础设施,交通枢纽的清凉体验直接影响市民出行感受。金华火车站在设计中优化通风系统,增加遮阳设施,为旅客提供舒适出行环境。站外设置宽大遮阳顶棚,站内优化空调布局,确保各个区域温度适宜。正在进入金华火车站的江西旅客程锦告诉记者,记忆中的金华火车站有个很大的站前广场,四周的商家销售各种饮料西瓜。这次来金华感觉大不一样,出租车下来后通过风雨连廊就进入候车厅,途中经过各类商业空间,旅客可以在轻松惬意间消费,也可以在候车厅休息等待,丝毫不逊大城市的交通体验。

据悉,金华火车站的“清凉密码”在于绿色科技的综合应用:中庭加设透光顶棚,搭配遮阳连廊和智能喷雾降温系统,营造“天然空调区”。此外,车站还顺势引入冷饮轻食、文化展演等“清凉经济”业态,为消费者带来沉浸式清凉新体验,高温时段客流量也不见少。

创新设计实现自然降温

结构节能设计是建筑节能设计途径中的重要环节,我市支持和鼓励在建项目融入“清凉城市”建设理念和内容。早在20年前,市区一些办公大楼就开始探索绿色降温方式。在金东,信息软件园凭借创新设计成为节能绿色建筑典范。园区建筑规划依循地方气候与环境,建筑错落布局,1400多个窗口形成通风廊道,促进空气流通,降低机械通风能耗。

永康总部中心总面积约42万平方米,去年有28部电梯安装了电量回收回馈系统。这批电梯节能装置使用一年后效果明显,节电率在26%~38%。浙江元畅安能物联网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徐荣盛告诉记者,公司研发的“电能回收回馈系统”商业应用市场空间广阔,一台电梯年节电量可高达4000度,相当于1吨多燃煤的发电量。目前我市在用电梯11万多台,电梯节能技术也将进一步加快绿色低碳城市的建设步伐。

在建筑设计中积极融入“清凉”元素,我市从传统商场改造到现代办公楼绿色生态实践,再到新兴商业项目超前规划,形成一股清晰且不断壮大的趋势。

居住办公“碳”索建筑降温策略

在金华市区,不少商场通过创新设计打造绿色街区,将绿化降温、水体降温等技术融入规划。市区江南某综合体大幅引入冷饮轻食等“清凉经济”业态,让人们在购物休闲时感受清凉。记者来到市区江南银泰百货,注意到在建筑构造上,连接各楼栋的人行天桥和地面广场均配备遮阳顶棚,建筑底层和公共区域设置了退让内廊,确保市民在街区购物、漫步或休憩时,有效避免阳光直射或者淋雨。此外商场还局部设置了雾森系统、水幕,并结合绿色植物点缀其间,为消费者带来凉爽体验。

作为城市重要组成,物业楼宇的清凉体验直接影响市民的居住感受。市区婺江印月小区是我市首个获得三星级绿色建筑设计标识的项目,建筑节能率为66.1%。“相比普通建筑,采用高性能保温材料的墙体保温效果更好,就像给建筑穿上‘棉衣’,可大幅减少室内冷热能量的损失。住户家里空调的负荷会比较小,使用时间和用电量可降低10%~20%。每户设置集中空气源热水系统,采用分户集热分户储热的方式,利用空气这种可再生能源作为冷热源,在少量电能的辅助下,由空气源热泵热水机组提供100%的生活热水。”业主王享说起自己的节能住宅满是自豪。

除利用保温材料、节能器具和可再生能源减少能耗外,我市一些新建小区还充分考虑自然条件,借助建筑日照、通风、采光等模拟软件,对项目进行设计优化。比如开窗面积确保达到8%以上,当迎风面和背风面的风压差达到5Pa以上,可形成穿堂风,在春天和秋天这两个季节,开窗就能舒服地享受自然风。在规划上采用南北通透建筑部署,引导自然风穿堂而过。建筑底层和公共区域设置退让内廊,避免阳光直射。同时,配备智能喷雾降温系统和雾森系统,结合绿色植物,打造清凉宜人的公共空间。

大量融入建筑肌理的消暑纳凉“秘方”,不仅减少建筑能源消耗,提高室内环境舒适度,还提升市民和游客在炎热夏季的生活品质与出行体验。金华正通过这些绿色低碳的被动式降温方式,为城市打造清凉夏日,让人们在炎炎烈日下也能享受舒适与惬意。

记者手记

这是一次探寻建筑节能“清凉秘方”的特殊体验:记者深度体验到各种融入建筑肌理的设计,不仅展现了科技与创意的融合,更彰显了金华各界对节能理念的积极践行。而让记者触动的是,节能并非遥不可及的宏大命题,已经实实在在渗透在大众生活的点滴之中。从一个小小的电梯节能设备,到整体的建筑规划,每一处改变都在为城市节能增效贡献力量。

这次体验也让我认识到,将绿色生态理念融入建设过程,节能是一场全民行动。当每个人都能从身边小事践行节能理念,当更多节能设计应用于城市建设,我们就能汇聚起强大的绿色发展动力,让城市既有凉爽舒适的“温度”,更有绿色发展的“高度”,共同迈向可持续发展的美好未来。

本报记者 方令航/文 俞佳妮/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