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高考成绩公布后 心理问题进入高发期
“五步引导法” 助孩子过心理关卡
高考预估650分,实际580分,当场撕毁成绩单,三天不言不语;中考失利后沉迷游戏,高一休学……随着中高考成绩陆续公布,各地心理咨询门诊迎来接诊高峰。心理专家结合临床案例指出,成绩公布后一个月内、志愿填报阶段及录取结果公布前后为考生心理高危期,科学调适心理刻不容缓。
近日,义乌市精神卫生中心心理科副主任崔囡囡,为家长及考生中高考后心理调适支招。结合临床经验,崔囡囡指出,部分考生因成绩不理想陷入抑郁,出现焦虑、自责、迷茫等情绪,有的伴随头痛、腹痛、失眠等躯体化症状。更有甚者会出现急性应激障碍症状,曾经有位考生因实际成绩与预估分差距较大,出现拒食、短暂性失语等症状。
志愿填报阶段,“热门专业”与“个人兴趣”的冲突,往往成为亲子关系的“导火索”。有家长强行要求孩子选择医学、师范等“稳定专业”,而忽视孩子的兴趣、能力。有大二学生在咨询中曾向崔囡囡痛苦回忆:“父母在志愿填报时‘胜利了’,我却抑郁了两年,很无力,感觉人生像废墟一样无法重建。”
未被理想院校录取的考生,容易陷入“人生低谷”的认知误区。崔囡囡接待的门诊中,曾有考生因落榜出现自伤倾向,说出“天塌了”“我的人生完蛋了”等绝望话语。
与此同时,家长的不良心理反应也需警惕:部分家长因“面子羞耻”迁怒孩子,频繁说出“白养你了”“人家孩子怎么考得好”等伤人话语;还有家长将“未完成心愿”投射到孩子身上,要求复读“必须考上985”。
对此,崔囡囡给出了“五步引导”方法,帮助孩子走出低谷。
首先,给情绪留足缓冲空间。孩子情绪低落时,家长不要强迫交流,可每隔2小时安静陪伴10分钟,提供抱枕、撕废纸等安全发泄工具或方式,让孩子感受到“父母是后盾”的安全感。
其次,家长避免“伤口撒盐”式表达。“早让你多努力”“这点挫折算什么”等话语会加剧孩子的自责。建议家长尝试共情表达,“我知道你比谁都难过”“换作是我可能更崩溃”,并建立联盟感,“我们和你一起想办法”。
用多元选择打破“一考定终生”观念。家长可与孩子共同梳理补救方案,例如“没考上理想大学,却能选最喜欢的专业,提前掌握实用技能”。崔囡囡称,实践证明,直面困难的解决过程,比考试本身更具成长价值。
用行动打破绝望循环。家长可帮孩子制定“1—3—5”应急计划:1件立即能做的事(如整理错题本)、3个可咨询对象(信任的老师、学长、心理咨询师)、5个替代方案(包括非传统路径),帮助孩子重建信心。
屏蔽外界压力源。家庭内部避免讨论成绩,亲友往来中主动“过滤”相关话题,为孩子创造相对安全的心理环境。
除了中高考失利的考生外,部分成绩优异的考生同样需要心理干预。崔囡囡提到,一些高分考生坦言“十二年苦读只为考试,考完就想结束生命”,这类现象值得警示。
她认为,中高考既是学业关卡,更是心理成长的关键节点。无论成绩如何,家长与考生都需认识到:考试只是人生的一个逗号,而非句号。通过科学调适,每个孩子都能在“后中高考时代”重新找到生命的坐标。
本报记者 金晓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