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毛不卷”话毕业——
在童话城堡里 种下成长种子
在“卷毛不卷”发起的“毕业回忆录:那些关于告别与成长的故事”征集活动中,一封来自秋滨街道中心幼儿园大(2)班丁宣慈妈妈戴璟翠的投稿,静静躺在故事信箱里。这封饱含深情的来信,为我们缓缓展开了一幅关于童真、成长与爱的温暖画卷。
“第一次推开园门时,她攥着我的衣角躲在身后,眼里全是不安。”这是戴女士记忆中孩子初入园时的场景,老师们用充满童话感的细节消融孩子的陌生感:一个暖如春风的拥抱、教室里木质积木的自然馨香、墙壁上被精心装裱的孩子涂鸦,让校园每个角落都成为“会说话的魔法空间”。
在幼儿园的角落里,藏着无数个治愈瞬间:美工室里沾满颜料的小手画出第一朵太阳花,种植园里孩子捧着带泥土的土豆如获至宝,阅读角里老师讲故事时轻轻搭在孩子肩上的手。这些被暖意浸润的日常,让曾经怯生生的小身影,像归巢的小鸟般找到了安全感,学会了向世界递出最初的信任。
“当她在跳蚤市场成功卖出第一本书时,眼睛亮得像星星。”戴女士笔下的这场校园活动,成为孩子触摸真实世界的缩影。小小操场化身“微缩社会”,孩子们变身“小老板”,在讨价还价中学会礼貌沟通,在数钱算账时理解数学逻辑,在物品交换中建立价值认知。
幼儿园将生活这本“大书”拆解成可触摸的体验:带孩子去菜园采摘是自然教育的启蒙,组织角色游戏是社会规则的认知,甚至整理书包都成了责任意识的培养,孩子的成长在真实的体验里自然发生。
最触动人心的,是老师们对孩子情感世界的敏锐洞察。当发现丁宣慈因军人父亲在生活中的缺席而流露落寞时,黄云霞老师没有选择直白的安慰,而是设计了“大中国之我的爸爸是军人”主题活动,邀请丁宣慈通过视频讲述父亲的故事。“看到孩子的视频,我们感动不已。”戴女士动情地说,黄老师用这样温暖的方式,既化解了孩子的思念,更让家长们感受到了教育的温度。
“曾经连笔都握不稳的小手,如今能画出完整的童话绘本;曾经躲在妈妈身后的孩子,站在毕业典礼舞台中央领唱。”家长们眼中这些“看得见的拔节之声”,印证着三年幼儿园教育的点滴积累。当被问及“最舍不得幼儿园什么”时,孩子们的答案充满童真:“舍不得滑梯上的笑声”“舍不得老师,他们教会我许多知识”“想永远和小朋友在这里玩”……
孩子们眼中的“毕业”,是“从幼儿园走向小学”,是“要和老师、同学说再见”。小小的话语里,透露着对离别最初的感知,虽然懵懂,却满含不舍。也有孩子眼中闪烁着期待的光芒,兴奋地说:“毕业就是要交到新朋友!”“戴上红领巾!”毕业,也是成长的象征。
毕业典礼上,大班的孩子们接过毕业证书,他们将带着幼儿园赋予的能量踏入小学。正如戴璟翠在投稿中所写:“这三年不仅是被照料的时光,更是刻进生命底色的温暖印记。” 本报记者 董易 陈星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