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止送人回家,还要技术共享”
金华救助站的“团圆专列”开到了四川
“人已经安全送到,你们放心!”7月4日,随着四川达州救助站工作人员的一句确认,由市救助站和东阳救助站联手跨越1600公里的救助画上了圆满句号。
这不是一次单纯地将两名四川籍受助人员平安送回家乡。这次护送,金华与达州还签下了一份战略合作协议。
千里护送
背后藏着一套“神仙操作”
杨强和李聪都是四川人,不幸都患有精神方面的疾病。前不久,两人分别流浪至金华和东阳时,被热心群众发现。公安民警出警后,发现两人需要专业的救助和照顾,将杨强送到了市救助站,把李聪送往了东阳救助站。
接收两人后,市救助站和东阳救助站立刻行动起来,一场为杨强和李聪送去温暖与希望的救助行动就此展开。按照以往,若要送杨强和李聪回家,求助站分别行动,达州当地需要分批次接待。
为了提高效率,金华和东阳两地相关部门决定联动送他们回家。
出发前,市救助站早通过浙政钉搭好了“云桥梁”,把全市8家救助机构的数据串成了网。受助人员的身份信息、护送路线、目的地对接人……这些关键信息都装进了一个动态数据库,随时更新。
更贴心的是,针对两位受助人员的特殊情况,工作人员开了好几次跨区域协调会,量身定制“一人一策”方案:坐哪趟车、在哪中转、跟达州那边怎么交接,每一步都标得清清楚楚。
用救助站小哥的话说:“就像给他们铺了一条‘安全轨道’,从金华到达州,全程不跑偏。”
不止送回家
还要“搭起长期友谊桥”
送完人,我市救助团队没着急回,而是在达州“深度考察”了一番。
他们走进达州救助站和未成年人保护中心,盯着人家的智慧救助系统挪不开眼——“这个人脸识别寻亲功能太赞了,我们回去也得安排上!”“特殊群体的照护细节做得真到位,值得抄作业!”
座谈会上,两地越聊越投缘:以后救助流程能再优化点;寻亲技术能不能共享;工作人员能不能互相培训。你一言我一语,很快就敲定了“定期串门”“技术共享”的初步计划。
签了!
这份协议要让跨省救助“一路绿灯”
此外,在这次走访中,金华与达州正式签下《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战略合作协议》。这可不是普通的“纸面约定”,里面藏着实实在在的“干货”:
以后受助人员跨省护送,不用再“层层传话”,直接“一站式对接”,信息实时同步,就像快递“包邮到家”一样顺;谁家有寻亲难题,另一方立马搭把手,技术资源共享,让“找不到家”的人早点团圆;遇到复杂个案,两地专家一起会诊,再也不是“各管一段”。
本报记者 胡哲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