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岁抗战老兵 炮火中的传奇人生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在“七七事变”88周年纪念日之际,东阳市佐村镇政府工作人员带着慰问品,来到宅口村大楼自然村,看望110岁抗战老兵任世朝,向他致以崇高敬意。
精神矍铄、目光炯炯有神的任世朝特意穿上印有“胜利”二字的T恤衫和“抗战老兵”外套,佩戴上珍藏了10年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欣然提笔写下“正义必胜 人民万岁”8个大字,引来大家的阵阵掌声。
据了解,任世朝是我省目前健在的最年长的抗战老兵。
热血青年从戎抗日
1915年10月27日,任世朝出生于东阳市江北街道社姆新村联山自然村,家境贫寒,兄弟姐妹三人。任世朝7岁那年,东阳遭遇大水,学校停课,学业被迫中断,之后又断断续续读了几年小学。12岁开始,他跟人学裁缝,13岁那年他的父亲不幸去世,从此,生活的重担早早压在任世朝稚嫩的肩上。
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22岁的任世朝毅然选择抗日救国,与村里几名年轻人一起加入国民革命军炮兵第二旅,隶属第二营第四连。他们的旅长蔡忠笏是东阳人,淞沪会战中指挥炮兵重创日军旗舰“出云号”,被上海报纸誉为“神炮将军”。
任世朝入伍后,在金华、衢州等地接受严格训练,学习操作瑞典制博福斯75毫米山炮。这款山炮射程远、精度高,是抗战中珍贵的重武器。每天清晨5时,他负重跑步5公里,熟练掌握炮弹装填与瞄准技术。1938年,他随部队开赴江西景德镇,后转战安徽前线。
战火淬炼九死一生
炮兵部队由于杀伤力强,往往是日军重点打击的对象。任世朝所在的部队转战到安徽池州陈家大山一带,任世朝担任通信兵,负责架设电话线。陈家大山俯瞰长江,战略位置十分重要。1938年秋,日军为控制长江航运,猛攻此地。战斗打得非常惨烈,一个又一个战友倒地,血染黄土,但将士们宁死不退。80多年过去了,战友们的英勇壮举,依然深深镌刻在任世朝的脑海。
在抗战期间,任世朝所在的部队曾归新四军统一指挥,当时的通信设备很简陋,只有一根电话线,信号时断时续。任世朝一次次冒着炮火,用竹竿和布条固定线路,确保通信信号畅通,为炮兵精准打击敌人争取宝贵时间。
“嗡嗡声表示高空飞行,嘶嘶声则意味着炮弹即将落地,必须迅速躲避。”久经沙场的任世朝学会了辨别炮弹飞行的声音。在一次战斗中,日军飞机密集轰炸炮兵阵地,硝烟弥漫,战友们接连倒下,他所在的连队有12人英勇牺牲。任世朝强忍着失去战友的痛苦,勇敢穿梭在敌人的枪炮声中,快速接通线路,出色完成了任务。
解甲归田不忘本色
1943年,退伍返乡的任世朝在东阳找到了另一半,与比自己小10岁的周秀英结为夫妻。两人的婚礼非常简朴,蚊帐和被子都是临时借来的,但成家后夫妻恩爱,先后生下五女一子6个孩子,几个子女都非常争气,也很孝顺。
任世朝闲不住的性格贯穿一生。50岁,他学会使用缝纫机;90多岁仍下地干农活,锄草、种菜,健壮的身体让村里年轻人自叹不如;100岁时,他还能缝制衣服。
每年冬至,任世朝还有一件雷打不动必做的事情,那就是祭奠当年牺牲的战友们。冬至这天,他会早早地烧一大桌好吃的,再准备2篮纸钱,朝西北方向叩头祭拜,缅怀为国牺牲的战友。“当年这些战友牺牲时都很年轻,大部分20岁出头,很多人还没成家,也没有孩子。我要替他们的家人烧点纸钱,敬杯酒。”这个习惯,他已经坚持了整整79年。
2023年,安徽池州发现抗战烈士曹辉的墓碑。曹辉是金华人,1939年在陈家大山牺牲,年仅21岁。任世朝听到这个消息后,不顾自己108岁的高龄,执意要去安徽看看自己的战友。在志愿者和家人的陪同下,老人跨越500公里,重返魂牵梦萦的战场,为长眠在陈家大山的同乡战友扫墓。
在曹辉墓前,老人拄着拐杖,颤巍巍敬礼、献花,眼神坚毅。他重游池州馒头山,当年他曾在此驻守炮兵阵地,为保卫武汉阻断日军长江航运。他甚至坚持登上九华山,瞻仰“固我山河”摩崖石刻,寄托对战友的追思。
青山做伴安享晚年
任世朝居住的佐村镇宅口村是东阳市的十佳村,这里山清水秀,空气清新。子女们经常来看望老父亲,陪他安享天年。前不久,任世朝的儿子任坐田就开车带他去了一趟杭州。“路上两个多小时,我爸坐在副驾驶座,东看看西瞧瞧,精神特别好。”任坐田说,父亲特别喜欢外出走走,饱览祖国的大好河山。
前几年,东阳老兵之家的爱心人士对任世朝的住所进行了适老化无障碍改造,吃饭起居更加方便。
“我们现在过上了幸福生活,一定要为社会多作贡献。”为了这句话,任世朝一直在努力。他很关心村里的公益建设,63年前,为了修桥,在生活极其困难的情况下,他捐了一头养了一年多的大肥猪,几乎是家里一年的经济收入。10年前,这座桥完成了其历史使命,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拆除重建。村民都清楚地记得,村里以前有6座桥,其中5座都是任世朝带头或参与捐资建造的。”为了大家行走方便,后来他又拿出3000多元,将一座桥的桥边路面做成了水泥路。任世朝觉得,做桥修路是快乐的事情。他说:“想想当年牺牲的战友们,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真的来之不易,我们一定要好好珍惜。”(图片由志愿者吴爱红提供)
本报记者 罗钟炉 董超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