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8月05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03版:新闻

700℃熔炉前坚守岗位

压铸工高温下“与火共舞”

8月的金华,骄阳似火,柏油路面蒸腾着肉眼可见的热浪,户外温度计指针,午后就指向38℃。在浙江大明传动科技有限公司压铸车间里,一台台熔铝炉吞吐着700℃的烈焰,将空气烤得滚烫,也将产业工人的坚守,熔铸成这个夏天最动人的工业剪影。

昨天上午8点,记者刚踏入车间,混杂着金属热气与机油味的热浪扑面而来——裸露的皮肤传来针扎般的灼热感,呼吸的每一口空气都带着工业炉特有的焦灼气息,车间温度估计有40℃。

记者的手机因高温罢工

40岁的压铸工赵波,正将一块10公斤重的铝锭扔进熔铝炉进料口。橙红色的铝液在炉膛内翻滚,赵波的岗位被安置在“火炉”旁边:右手边是持续散热的熔铝炉,左侧是高速运转的压铸机。他需要在2分钟内完成“添料—控温—取件—修边”的全流程,每一个动作都精准如钟表齿轮。记者在一边拍摄他操作的特写,取景拍摄10多分钟后手机屏幕便弹出刺眼的红色警告:“环境温度过高设备将关闭相机功能”——这是记者从业多年来从未遇过的场景。

“手机哪扛得住这个环境?我们也是经过多年坚持才习惯下来。”赵波趁着取件的间隙抹了把脸,掌心的汗混着铝屑在脸颊上留下几道灰痕。他告诉记者,每天上班挨着高温炉,身上的汗刚出来就被烤干,体质差的人在这个环境里一会就会中暑。

在压铸车间的战场上,6个压铸工位如同6座坚守的堡垒,3班倒的工人们用钢铁般的意志筑起安全生产的防线。压铸机发出沉闷的轰鸣,模具开合间,一块带着余温的铝构件被顶出,表面泛着金属特有的冷光。赵波快速翻转检查,用锤子去除构件毛刺后把构件扔进周转箱——平均完成一件的时间不超过1分钟。

“这活看着简单,技术含量可不低,差一点都不行。”值班长在一旁介绍,压铸机生产的是汽车扒胎机的核心构件,高温环境下模具的热胀冷缩也会影响精度,工人必须凭经验实时调整参数。

当被问及是否觉得辛苦,赵波的回答带着坦然:“习惯了就不觉得难,毕竟我们的薪水比普通工人高不少。每一个交付的合格构件都意味着产量和收入,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高温下的责任与担当

“我们压铸车间换班不停产,但高温季会调整班次。”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最近就减少了熔铝炉的开机数量,“平时6台炉子全负荷运转,现在每天停2台,既保证订单进度,也给工人减负。”公司足额发放高温补贴,并通过计件制度鼓励一线工人用汗水换来生产回报。赵波和工友的月薪能达到万元,这在制造行业属于中高收入,但每一分钱都浸着汗水和辛苦。

车间空气中弥漫着铁屑与金属的味道,机器的轰鸣声不绝于耳。工人们的脚步没有停歇,他们熟练地操作着设备,仔细观察制作着每一个零件,确保产品的质量。

采访结束,走出车间后记者顿时感觉神清气爽,脑海中熔铝炉的焰火还若隐若现,机器的轰鸣渐远,心里却留下沉甸甸的回响——手机会因过热罢工,但工人的意志不会松懈;温度计能测量环境的热度,却算不出坚守的价值。在金华开发区,像赵波这样的产业工人还有很多。他们分布在各个领域,在高温环境中托起生产重任,用专业和坚守为金华制造的崛起贡献力量。

本报记者 方令航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