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8月05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04版:深度

文章导航

一枚鸭蛋的“新引力”

本报记者 汪蕾 实习生 李涵瑄/文 张辉/摄

鸭蛋很忙,忙着拼“出生率”“健康率”,忙着关关考试,还得忙着搞科研,还忙着出国抢市场。

7月25日,婺城区罗店镇北山路,金华鹜实食品的农业智能化优质蛋品加工厂里,一排排专业设备飞快运转,工人们专注地对鸭蛋进行人工光检。在这座超级鸭蛋工厂里,每天有20万枚鸭蛋整装待发,经历数十道严苛工序的层层关卡,成为“优秀产品”,最终抵达人们的餐桌。

而在遥远的非洲加蓬,金华金婺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冯伟峰带着产自金华的“冯小鸭”皮蛋、咸鸭蛋站上了中国—加蓬商品展览会的展台。“原以为非洲人不能接受松花蛋,没想到现场很多人品尝,竟然非常喜欢且乐于购买。”

8年前,当多数人在传统养殖业惯性中前行时,冯伟峰以破局者的姿态在鸭蛋生产领域竖起“无抗”大旗。一枚小小的鸭蛋背后,“冯小鸭”以科技为支撑,以现代化、智能化设施为依托,培育新质生产力,让一枚枚无抗、无菌鸭蛋提品质、增价值、塑品牌,焕发产业“新引力”。

一枚“安心”的蛋 让消费者看见“无抗”二字的分量

冯伟峰大学学的是动物医学专业,毕业后从事动物医药、饲料添加剂的销售。

在日益攀升的销售曲线中,冯伟峰发现了食品安全的一丝隐忧。当客户给她送来一篮蛋,她想到的却是电脑里的用药清单,清晰记录着每款抗生素的流向与代谢周期。

越是深入行业,就越感无奈。冯伟峰忽然迷茫:凭借专业知识助力养殖场提升效益,却无形之中为食品安全“埋雷”。她反复琢磨,怎么样才能吃到一枚“安心”的蛋?

冯伟峰在金东区曹宅镇找到一家农户,真金白银做起了实验。“我们想在两栋鸭舍做对比实验,看看采用无抗养殖的鸭舍产量与传统养殖的差异。”她回忆,农户一听直接拒绝了,为了说服对方,她选择了产蛋量更低的小鸭舍,还开出了“亏损包赔”的条件,甚至请来朋友父亲协助管理,每天认真清理鸭舍、精心喂养益生菌发酵饲料。

约莫三个月,第一次实验结果令人振奋:采用无抗养殖的小鸭舍,产蛋量增加了15%。不吃药的鸭能生出更多更好的蛋吗?答案毋庸置疑。然而,农户的反应却给兴头上的冯伟峰泼了一盆冷水。在对方看来,发酵饲料制作工艺费时费工,而且花功夫产出的鸭蛋销售价格与普通蛋无异。

蹲在鸭舍前,看着4000羽鸭子和竹筐里的鸭蛋,冯伟峰意识到,技术攻关和养殖方式的改变不是最难的,市场认可才是改变现状的关键。“得让消费者看见‘无抗’二字的分量。”

一枚“坚韧”的蛋

“能活的活”在逆境中突围

婺城区乾西乡栅川村,占地360余亩的“冯小鸭”养殖场,可存栏蛋鸭14.5万羽、年供应鲜蛋2000吨,这里也是目前浙江省单体最大的蛋鸭规模养殖场。

然而,“冯小鸭”起步的前3年,冯伟峰是在逆境中跨过了一道又一道坎,最低谷时甚至在濒临破产的边缘徘徊。

第一道坎就是环保关。2017年,全省上下打响劣Ⅴ类水剿灭战。彼时,环保不规范的中小型企业陆续被关停,冯伟峰的客户群体随之萎缩。这是做生态规模养殖的好时机,但同样面临巨大挑战。

冯伟峰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设计养殖场的资源综合利用循环系统:鸭舍垫料、鸭粪混合物提供给周边瓜果蔬菜基地,污水经百万吨级污水处理系统净化后循环使用于鸭子戏水,实现粪污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光污水处理的投资,就占到了初期投资总额的40%。”

工厂施工时,她甚至搬进了养殖场山头用于看水库的小房子里。蛋鸭场建好后,由于刚涉足养殖经验不足,鸭子出现问题,她第一时间做好隔离防护措施,仍坚持不用抗生素,“要死的死,能活的活”成了这个孤勇者的全部赌注。

冯伟峰回忆,困境下她曾借遍了身边所有亲友,是一位鸭蛋收购商的雪中送炭让“冯小鸭”绝地逢生。那个吃过她养的鸭子、鸭蛋的合作伙伴在得知她面临资金周转困难后,主动投资100万元。一句“你们养出这么好吃的鸭、这么好吃的蛋,我不希望你们创业失败”,给了她勇气。

2021年,冯伟峰带着“冯小鸭”参加第五届全国农村创业创新项目大赛。直播舞台上,她的环保理念、“无抗”坚持打动了深耕有机农业的生鲜巨头,双方由此开启深度合作,冯小鸭牌“无抗鸭蛋”由此出圈。

一枚“善变”的蛋

科研助力研发更好的农产品

一枚蛋早已成为人们餐桌上的标配。但是,人们对其要求却早就不只好吃这么简单,要新鲜、安全、健康,更要有较高的营养价值。

冯伟峰说,在相对饱和的蛋市场,想要拥有竞争力就必须拥抱新质生产力,在产品力、创新力上寻求新的突破。一枚小小的鸭蛋想要脱颖而出,就得努力创新,“卷”出研发新高度。

在金华,吃鸡蛋的人比吃鸭蛋的多,一是因为习惯,二是因为鸭蛋普遍较腥。养殖过程中,他们注重改良鸭蛋的口感,同时提升鸭蛋的健康值,“冯小鸭”的鸭蛋每100g仅含196mg胆固醇,比鸡蛋低了约2/3。

“这些改变的关键都在于科学养殖,而其核心是含有益生菌的生物型发酵饲料。”冯伟峰解释,使用生物型发酵饲料的鸭粪便消化程度更好、氨气味更小、蛋白质利用更充分,饲料利用率转化率也更高。“这要求蛋鸭企业必须研发和采用更加精细的饲养举措,研发科学配比的营养素强化饲粮。”

彼时,国内几乎没有蛋鸭养殖企业使用生物型发酵饲料,冯伟峰一步步探索。光靠自己闭门造车不行,她想到求助科协,借助专业力量提升科研实力。他们陆续与中国农科院、浙江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校,开展饲料恒温发酵技术、菌种优化提纯技术研究,采用益生菌饲料喂饲,实现无抗养殖。

同时,他们还与浙江大学共建了科技小院。几天前,一群00后研究生就在这里完成了笼养鸭的应激反应实验。一个实验周期大概4到6个月,他们的白大褂与鸭舍的泥土形成奇妙反差,却诠释了“产学研用”的真实场景。

一枚“向上”的蛋

让“冯小鸭”从金华走向全国

在冯伟峰看来,一枚好鸭蛋,更要“积极向上”。

如今,“冯小鸭”出品的鸭蛋正在向“无菌蛋”“初生蛋”等更加垂直的细分品类进击。品牌不仅入驻淘宝、天猫、抖音等电商平台,还与光明集团、外婆家等知名企业建立长期合作。

采访当天,恰逢盒马鲜生产品检验团队的第三次验厂,他们走进十万级净化车间对鸭蛋成品进行严格质检。“今年,金鹜农业成为盒马鲜生全国唯一的生鲜鸭蛋供应商,逐步从四城拓展到六城,目前已推至全国。”说着,冯伟峰不无骄傲,她希望将“可生食”鸭蛋推向全国市场。

产出一枚好鸭蛋要从哪一步开始的?冯伟峰的答案,是每一步。从研发到养殖,到加工、销售,一枚“积极向上”的鸭蛋,持之以恒地钻研产品、革新生产技术、严控产品质量,一点一滴塑造好品牌。

记者手记

走进“冯小鸭”的智能化蛋品加工厂,眼前的一幕让我有些恍惚——这不是传统印象里的养殖场,而更像一座精密运转的“鸭蛋实验室”。全数字化监控的腌制池、机械臂分拣流水线、十万级净化车间……每一枚鸭蛋都在经历严苛的“科技体检”。

事实上,当冯伟峰提出“无抗养殖”时,行业反馈近乎冷漠。农户的质疑、资金的困境,甚至鸭群的死亡,都没能让她放弃。如今,“无抗”已成行业新标,而当初那个“亏损包赔”的对比实验,恰是新质生产力破土而出的第一株嫩芽。

对农产品而言,新质生产力的终极考场不在厂房,而在消费者的餐桌。从创业低谷到行业标杆,“冯小鸭”的逆袭证明,唯有让技术优势转化为口感、安全、营养的切实提升,传统农产品才能撕掉“土味标签”,成为消费升级的受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