遭遇车祸曾瘫痪在家,如今坐着轮椅上班
母子并肩把绝望“缝”成希望
来到武义县白姆乡的伍家坞村,村民伍月球正在家忙着整理缝纫机前的来料加工物料,顺便将一些没有完成的物料进行再缝纫。一旁,她的儿子伍忠武正滑动轮椅,准备到康复器械上进行锻炼。这对普通的母子,用18年光阴,将一个“瘫痪”“绝望”的悲伤故事,写成一曲“希望”“自立”的篇章。
2007年4月12日是伍月球这辈子都无法忘记的日子,23岁的儿子伍忠武因操作不当导致翻车,造成颈椎神经严重损伤,全身瘫痪。伍月球回忆起那天的场景,声音仍有些发颤。那时她和丈夫农闲时会找点零工贴补家用,大儿子伍忠武在一家饭店做厨师,小儿子当年9月就要从戏曲学校毕业,原本蒸蒸日上的日子,因这场车祸改变了轨迹。
车祸后的3年是全家最难熬的日子,母亲常常以泪洗面,却不得不坚强面对,而他每天茫然虚度。“那时他总说‘妈,我是不是废了’,我只能握着他的手哭,说‘有妈在,就不会’。”伍月球说。
伍月球的“不会”,是一句承诺,更是一场漫长的马拉松。从医院回到家中后,每天凌晨4点起床,给床上的儿子擦身、翻身、喂饭,再趁着丈夫回家的空当去村口接一点来料加工的零活;夜里,她睡在儿子隔壁,醒来就走进去看看,帮他翻身,防止褥疮、痉挛的发生……
2010年,伍忠武的朋友陶健主动牵头,号召昔日的老友、同学先后多次为伍忠武募捐,用于康复。也是在那一年,他在意外发生后第一次走出了村,来到武义县中医院进行系统康复训练,母亲全程陪伴,并向医生学习康复的按摩手法以及各种康复器械的使用。
如今,伍忠武已能借助轮椅独立完成大部分生活动作,自己吃饭、自己扶着支撑杆站起来,甚至每天通过电动轮椅往返4公里,到白姆乡残疾人之家上班。“我在那里做管理,负责收发零件、登记台账。”他晃了晃手机,“虽然手指不灵活,但是我脑子还好用,用大拇指打字没问题。”伍忠武在母亲的悉心照料和朋友同学的鼓励下不断好转,昔日那个阳光开朗的男生又回来了。他还在同学的支持下,接触到了微商工作,一切都在好转。
伍月球看着很是欣慰,可2023年,考验再次降临这个家。伍月球的丈夫突发中风,半身瘫痪。但有了之前照顾儿子的经验,这一次伍月球更从容了。她每天给丈夫按摩、照顾他的起居,像当年鼓励儿子一样,用“明天会更好”的信念支撑着丈夫。
“现在政策好,轮椅、康复器材都能申请,我们做好自己就行了。”伍月球对记者说,日子总要过,哭也是一天,笑也是一天,只要一家人还能坐在一起吃饭,就是最大的福气。
本报记者 巩长青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