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科技 没“狠活”
“树上糖包子”成长记
本报记者 陈月丹/文 张辉/摄
炎夏时分,正是无花果大量上市的季节。在位于我市金东区东孝街道的金华市源果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无花果种植基地,工人们清晨便开始忙碌,采摘、分拣、包装,一辆辆冷链运输车整装待发,第一时间将这批“甜蜜的礼物”运往全国各地。
时间倒退十几年,金东的无花果种植户们大抵都想不到,这种有“树上糖包子”美称却皮薄、易损、不耐放的娇气水果,能突破地域局限走出金华、走遍全国。
这是科技的力量。在一代代科技工作者和新农人的辛勤“浇灌”下,这个原属“舶来品”的甜蜜果实,在我市深深扎根,成为金华农产品的金名片之一,并从一个果发展成一条黄金产业链。
开国内无花果远距离冷链物流先河 金华无花果走遍全国
钱继昌和无花果的缘分,始于2010年。当时,刚从部队退伍返乡的他帮着父亲销售葡萄,顺带帮部分少量种植无花果的村民代售无花果。卖着卖着,他发现,这种水果虽然小众,但每公斤近30元的售价远超当时金东区大面积种植的葡萄。
当年种植、当年结果上市,无花果良好的种植效益让钱继昌下决心注册了家庭农场,开始种植从浙江省农科院引进的红皮无花果品种——波姬红。一边向村里人请教,一边自行学习摸索,再加上金华极适合无花果生长的小气候,这个小小的果子很快给了他可观的回报。
但很快,问题出现:无花果皮薄多汁,易受损伤,不耐贮藏,新鲜无花果因此无法大批量走向市场,好果子还没运出去就烂在了手里。
金华市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主任刘莉对当时的场景记忆犹新:“长途运输难的问题不解决,金华无花果走不出金华。”担任东孝街道科技特派员的她多年来一直关注着当地的无花果种植和种苗培育产业。为了让这个有市场有效益但极其娇嫩的水果走出去,她和团队开展了针对性的贮藏保鲜技术研究。
经过大量试验,刘莉及其团队基于气调和生物物理抑菌技术,成功开发出适用于不同场景、距离的无花果保鲜储运技术,让无花果实现室温下保鲜7天、冷藏保鲜15天,开创了国内无花果远距离运输的先河。“这些年我们一直在改进提升无花果的保鲜技术,提升优化空间,让包装更简单、成本更低。”刘莉表示。
除了包装技术的加持,钱继昌还与浙江大学、金华职业技术大学、金华市农科院等科研院校合作,通过控制无花果生长期间的水肥比例等方式调整无花果鲜果的表皮硬度,以更好地保证远距离运输的果品品质。
运输难题解决,销售市场迅速打开。据悉,钱继昌开创“公司+合作社+经纪人+农户”的联农带农模式,带动我市超千户农户种植无花果3000多亩,并采用“互联网+公司+实体批发市场”的方式销售,将无花果鲜果发往全国近50个农批市场,并成功打入盒马、山姆、开市客等中高端商超和百果园等连锁水果门店,日均发货2.5万公斤,其中红皮无花果鲜果销量占全国市场份额的60%。
研发无花果荒坡生态生产技术
实现全年365天有鲜果
市场需求不断扩大,但作为小众水果,我国无花果产业整体依然面临种植规模小、鲜果无法全年供应的难题。
为解决这一难题,近年来,钱继昌在农业科技专家助力下开展了多维度、错海拔种植尝试,先后在江西九江、云南元谋、新疆喀什、四川攀枝花、江苏如东、陕西渭南等全国1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建立基地77个,引种金华培育的无花果种苗1万多亩,利用不同地区无花果成熟时间差,成功打造覆盖全年的无花果供应链,实现365天均有鲜果上市。
只是,这些亮眼的数据背后,曾有个“无地可种”的瓶颈期。
“金华的无花果此前多种于农田,随着农田非粮化整治,果粮争地问题开始凸显。”钱继昌思来想去,开始大胆尝试在缓坡、山地种植无花果。但需要大肥大水的无花果离开肥沃的农田,果子变小、产量下降。
怎么办?金华职业技术大学原农学院教授胡繁荣给出了包括增加有机肥,改善土壤,提高鲜果质量;更新种苗,培育根系强壮的抗病抗旱品种;调整栽培密度、整形修剪等在内的一套组合拳。在江西的黄土丘陵地试种后,成功研发无花果荒坡生态生产技术,大大拓宽了无花果生产空间。
“现在只要有水,盐碱地也能种无花果,产量和品质跟种在田里没有区别,这也是金华无花果能在全国各基地多维度、错海拔种植的重要原因。”胡繁荣自豪地介绍,“金华是国内红皮无花果主产区,也是目前全国无花果种植技术最高的地方,国内平均亩产1000公斤,金华平均能达到3000~4000公斤,最高甚至超5000公斤。”
制定无花果绿色种植标准
一个果走成一条链
走进位于金东区东孝街道前田村的无花果全产业链绿色生产标准化示范基地,眼前呈现的是完全不同于传统水果种植基地的场景:120亩的基地5G全覆盖,有连栋大棚、无花果安全检测中心、生理实验室、土壤监测系统、水肥一体机等众多数字化设施设备;到处可见绿色生物防控手段:杀虫灯、性诱剂诱捕器、防草布、黏虫板、驱鸟器等,有效防止虫害病害,相比传统种植方式减少70%~80%用药量。
这是目前全国最大的无花果种质资源圃,培育有400多个来自世界各地的无花果品种,也是绿色标准种植基地。“随着无花果营养价值和经济效益被更多人看见,国内种植的地方越来越多,想要保持优势就必须实现差异化竞争,除了选育、更迭更多优质品种,最重要的就是严控种植标准,提高品质。”钱继昌介绍,近年来,他和科研团队一直在品种、品质、品牌上下苦功,先后与金华市农科院、金华市农安中心合作,根据市场需求绿色栽培,牵头制定了金华市地方标准《绿色无花果栽培技术规程》和浙江省团体标准《绿色产品无花果栽培技术规程》标准文本,引导农户合理用肥用药,进行科学化管理,让金东无花果成为国内无花果高品质的代名词,产业链也不断延长。
在钱继昌的办公室,摆放着果干、果脯、果酒、果茶、酵素饮品、手工皂、沐浴露等众多无花果系列产品。去年10月,以浙江大学为依托单位,以钱继昌的无花果全产业链绿色生产标准化示范基地为基础的金东无花果小院获批成为国字号“科技小院”。该小院联合金华市园艺学会、金华职业技术大学等单位共同开展技术创新,开展无花果全产业链开发。
就在几天前,东孝街道占地700亩的无花果“健康+”产业链共富联合体项目也启动清表。建成后,这里不仅是集无花果育种、种苗繁育、种植、加工、销售和科研于一体的产业园,还会成为农旅融合打卡地,让游客既能体验采摘乐趣,又能了解无花果文化,实现无花果三产融合发展。
记者手记
从分散经营走向规模化发展,产品从良莠不齐,走向优质高端。十余年时间,一个无花果实现了从“产品”到“产业”的迭代升级。
采访中,不少农业专家感叹:农业科技不是高精尖,重在“出现问题解决问题”,以接地气的科技创新带动乡村创业、用科技成果助力农民增收致富。
期待越来越多像钱继昌这样的科技新农人、“土专家”涌现,带着更多人通过一个果、一株草、一盆花实现共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