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束脩之礼”遇上新时代
传承千年的师生情谊
每逢开学季、教师节或毕业季,“束脩之礼”便成为学子谢师的热门选择。今年,很多人通过新闻和短视频对这个独具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谢师古礼有了更直观的了解与认知。最近,人民日报抖音官方号也转发了一条“束脩之礼”的视频,双向奔赴的师生情让人动容,赢得网友的点赞。
“束脩之礼”可以追溯到孔子时期。这一礼节源自悠久的儒家传统,是古代学子拜师的见面礼。《论语·述而》中言:“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这也为华夏子孙回报师恩提供了一个“参考答案”。
“束脩之礼”很养生
脩字本义为干肉、肉脯,束脩为束脯之义,俗称十条干肉,是拜见老师的礼物,也表示教学的酬金、酬劳。在古代,学生与教师初见面时,或后辈在求教于老师或尊长时,需要奉送束脩作为礼物,以表示对他们的尊敬和感谢。
“束脩之礼”的礼物通常包括肉类和五谷等食品,弟子送肉条是表达对老师的心意。除了肉条之外,还有其他象征性的礼物,如芹菜(寓意勤奋好学)、红豆(寓意鸿运高照)、莲子(寓意苦心教育)、红枣(寓意早早高中)、桂圆(寓意功德圆满)。
这份承载千年尊师情谊的古礼,还巧妙地融合了中医养生精髓,莲子、龙眼肉、大枣等名列国家“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的物质”(简称“食药同源”)目录。比如,束脩(猪肉)能补肾滋阴、养血润燥;平肝清热、祛风利湿的芹菜,是《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中推荐摄入的重要深色蔬菜;龙眼干有补益心脾、养血安神之效,莲子能益肾固精、养心安神,红枣可以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红豆则有利水消肿解毒排脓的功效。
从文化意义的角度来看,“束脩之礼”体现了古代中国社会对礼仪的重视和尊重,以及对师长的敬重和感激之情。通过“束脩之礼”,学生表达了对师长多年培养的感恩和对知识的尊重,同时也传承了尊师重道的文化传统,这种暖心又真诚的行为,也让师生情成为一种真实的寄托。
传统逐渐在回归
“束脩之礼”作为古代学子向老师表达敬意的方式,深刻体现了我国尊师重道的传统美德。然而,随着时代变迁,这种传统的礼仪方式已经慢慢淡出人们的生活,人们普遍采用较为实用、更为现代化的物品作为谢师礼。这一沉寂千年的古老礼仪,如今重新进入公众视野,并迅速演变为一种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当代“束脩之礼”的复兴始于2024年底几所知名高校的国学教授发起的新式“拜师礼”活动,他们主张恢复传统师生礼仪,认为现代教育中师生关系的淡漠与功利化亟需通过仪式感来重塑。
临近教师节,记者来到市区兰溪门花鸟市场,发现不少花店内,不同款式的花束已经包好,上面插着“祝老师节日快乐”的花签。“马上就是教师节了,我们也推出了几款自己设计的花束,供顾客选择。”位于市场出口的一家花店店主告诉记者,教师节的花束以向日葵、雏菊、洋桔梗、荷花为主,这两年蝴蝶兰也很受欢迎,今年花店还特意推出了向日葵主题的“乙烯版画+永生花”套餐。当记者问起有没有“束脩之礼”礼盒时,店主表示,店内目前还没有,但是可以接受定制。
在市区另一家花店内,店主将“束脩之礼”鲜花礼盒放在了店铺的显眼位置,礼盒主要由桂圆、红枣、红豆、莲子、芹菜、牛肉干和鲜花组成,售价145元。“我在‘束脩六礼’的基础上,又加入了向日葵,寓意蒸蒸日上,大家会比较喜欢。”店主傅女士说,束脩这一古代礼仪在互联网的推动下焕发新生,店铺去年首次尝试推出束脩礼盒意外地受到了市场的青睐,今年也早早就接到了预订的单子。和线下一样,记者查询线上平台发现,“束脩之礼”鲜花礼盒组成大多相似,在保留经典搭配芹菜的同时,商家针对新鲜猪肉不便携带的问题进行了改良,以真空包装的腊肉、香肠、火腿等作为替代,售价大多在200元上下。
尊师重道、感恩教师成为当下风尚,俨然是一种社会共识。“束脩之礼”的走红,引起人们对表达感恩之情的重新思考。有网友提到,用“一条五花肉”给教书育人的教师偶尔“加个餐”,不失为一种情感的真实表达。
以“束脩之礼”敬师恩
一年前,就有金华孩子以“束脩之礼”敬师恩。义乌佛堂一小学的两名男生在家长的陪同下,效仿古礼向自己的两位老师表达谢意。在这个班级中有36个孩子,其中20多人来自云贵川豫晋等地,是老师春风化雨般的关爱让他们慢慢在异乡找到归属感。“我们希望通过这种传统的方式,表达尊师重道之意,更让孩子学会感恩。”孩子家长说。
不仅是孩子,毕业29年的武义人汤先生,不久前也以“束脩之礼”,带给即将退休的高中语文老师感动与惊喜。他们在准备活动之初就在考虑,怎样的形式与礼物才是符合实际的“束脩之礼”?汤先生在自己的微信公众号上记录了这个小故事,在他看来,“束脩之礼”与时俱进,表达的都是谢师恩的心意。当年的同学们四散各地、很难聚拢,于是他们为老师剪辑了一个祝福视频,放在“束脩之礼”的文创礼盒里一同送给老师。“最重要的就是心意与回忆,视频中的讲述勾起了我们共同的美好回忆,礼轻情意重。”
“去年孩子小学毕业,就给老师送了简易版的‘束脩之礼’,一捆芹菜一条五花肉,老师收到之后很开心。”市民应敏认为,真实的情感,才是给老师最好的致谢礼物。在恰当的时机选择合适的礼物赠予恩师,可以让“师生情”更加稳固、更加纯粹和健康。
当“一条五花肉”被称为“束脩之礼”,其礼轻情意重、没有攀比之风、又兼具人情世故的返璞归真之举,迅速得到家长和学生的青睐。传承这一礼仪的精神内核,不仅有助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更有助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而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从这一点看,“束脩之礼”复兴的背后,是学生牢记师恩、践行所学所想的真实体现。
“现实生活中,我们遇到很多孩子,心中都有感恩老师的情感需求,只是大家表达的方式不一样,比如可能是言语上的表达,是书信、贺卡……”金华市宾虹小学老师盛婉彬认为,真实的情感是给老师最好的致谢礼物,在恰当的时机、选择合适的礼物赠予恩师让师生情更稳固、更纯粹,而“束脩之礼”走红的意义就是让大家看到师生情是纯粹的。
“一方面,我们要对学生和家长们表达感恩之情的方式表示理解和尊重;另一方面,我们也不提倡学生和家长过度跟风表达,只要是真诚的,彼此都会感动。”盛婉彬说。
本报记者 汪蕾 蔡文洁/文
通讯员 杨艳 王建华/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