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个体善举到群体风尚
三把钥匙擦亮我市“好人答卷”
今天是第23个全国公民道德宣传日。近年来,我市在公民道德建设的道路上稳步前行,从选树宣传道德典型,到建立健全关爱礼遇机制,再到形成“好人帮好人”的互助风尚,我市的公民道德建设不仅树立了一个个闪耀的标杆,更构建起了一套行之有效、充满温情的运行体系,让“德者有得、好人好报”的价值导向深入人心。
发挥榜样力量 引领社会风尚
我市在公民道德建设中,注重挖掘和选树身边好人,通过一个个鲜活感人的事迹,汇聚起强大的道德力量,成为全社会学习的榜样。
今年5月,“金华汉子”郑志军在金东区澧浦镇乌珠岭脚村,毫不犹豫地纵身跃入5米多深的冰冷水潭,成功救起不慎落水的市民孙珉悦。其英勇事迹经报道后,全网点击量破亿,成为我市公民道德建设最生动的注脚。事后,郑志军说:“孟祥斌的精神一直刻在我脑子里!”这种榜样的力量正从“个体闪光”化作“群体自觉”,传承、发扬、催生出一片美丽风景。
婺城区塔石乡的“仁医”傅卫明,展现了坚守与奉献。作为乡镇卫生院的院长,他扎根山区医疗卫生事业34载,将服务送到乡亲家门口。更为难得的是,他无私传授技艺,让年轻医生在自己身上练习针灸,培养接班人。傅卫明以其崇高的医德和仁心,赢得了乡亲们“明呐”的亲切称呼,成为当地响亮的道德名片。
日前,中国文明网公布2025年第三次“中国好人榜”候选人名单。其中,武义县俞源乡下杨村村民余祖德成为诚实守信类“中国好人”候选人。1942年,余祖德的爷爷冒着生命危险收殓了3名在抗战中牺牲的士兵,将抗战英烈安葬在离家四五十米的地方,并留下一句家训:“逢年过节要把他们三个‘带’上,不能让英雄成为孤魂。”作为第三代守护人,余祖德恪守祖训,每年清明都带领全家20多人祭扫,默默守护无名英雄已82年。
这些平凡人来自各行各业,他们身上展现的勇敢、善良、敬业、奉献的精神内核,持续擦亮“信义金华·德耀八婺”品牌。上半年,全市累计推评“金华好人”41例,其中8人入选“浙江好人”,2人入选“中国好人”,2人入围“中国好人”点赞评议,道德建设的“金华群像”愈发清晰高大。
健全“好人好报” 让“有德者有得”
在制度保障上,我市始终走在前列,用“硬举措”托举精神文明“软实力”。
9月初,市文明办联合市慈善总会印发《金华市“好人好报”奖励帮扶实施办法(试行)》,明确奖励标准: 自2025年一季度起,对当年度新获评的“中国好人”“浙江好人”“金华好人”,分别给予10000元、7000元、5000元的一次性资金奖励。这一清晰且具有吸引力的标准,是对道德典型的物质肯定和精神鼓励,让行善者在获得社会赞誉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尊重。
除了物质奖励,《办法》还聚焦生活困难的各级好人,给予切实帮扶。新获评的各级好人中,生活确实困难的将视情给予5000元~1万元/例的帮扶补助。
从侧重于精神倡导,向精神激励与物质保障相结合的更深层次发展。这不仅解除了好人的后顾之忧,更在全社会树立了清晰的导向:做好人、行善事,不仅会受到社会的尊崇,也会得到制度的保障。
构筑“好人帮好人” 点亮文明新标杆
近日,“中国好人”童开军带着慰问品,专程前往金东区孝顺镇塘里村,探望“金华好人”曹晚金、“中国好人”沈金香以及沈金香常年照料的邻居盛玉仙。在帮扶过程中,童开军深入了解每位生活存在困难的好人的实际需求,为其量身定制个性化帮扶方案,积极联动辖区企业、社会组织等社会力量,构建多元协同的帮扶网络,用实际行动续写“好人帮好人”的温暖篇章。
我市此前出台了《关于建立“好人帮好人”帮共体及其联盟的通知》,成立由当地慈善总会、新闻单位、文明单位等组成的专业帮扶队伍,为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关心关爱道德模范提供机制保障。今年以来,共走访慰问身边好人和困难典型187人次,发放慰问金、慰问品合计35.4万元。它向全社会展示了道德力量之间的温暖传递,能够感染和带动更多社会力量加入关爱好人的行列,从而形成“好人吸引更多人做好人,好人帮助好人做得更好”的良性循环。
从郑志军的纵身一跃,到傅卫明的医者仁心,从“好人好报”的制度化保障,到“好人帮好人”的机制化互助——我市正用实实在在的行动,书写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精彩答卷,为打造“好人频出的精神文明新高地”不懈奋斗。
本报记者 蔡文洁/文 倪国栋/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