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9月26日 

金华日报 数字报纸


第01版:头版

文章导航

壶山之下有星光

——寻访中共武义县支部

中共武义临时县委成立遗址(壶山头亭)

本报记者 汪蕾/文 张辉/摄

开栏的话

从第一颗火种燃起,到革命星火燎原八婺,每一处党组织诞生的地方,都镌刻着早期共产党人传播真理、浴血奋斗的足迹。百年征程,回望来路。在中共金华支部成立100周年之际,9月23日起,金华晚报联合金华市委党史研究室,推出“八婺溯源 红色起点——寻访金华各地第一个党组织”系列报道,回溯1925年以来金华各地首个地方党组织的建立历程,记录那些被岁月尘封却依旧炽热的红色故事,激励更多人铭记来时路,奋进新征程。

壶山苍苍,熟水泱泱。上世纪20年代的武义县城,以壶山街为轴,商肆林立,人烟稠密。壶山街自西向东穿过星光村,往北是老城区最长的巷弄——头巷。沿巷而行,喧嚣渐消,一座木质结构的宅院静立其间,主人是被乡邻唤作“驮头舍牛”的李守初。

1926年8月,暑气未消。在这座大隐于市的两层小楼里,7名年轻人悄然聚首,他们坚定低语、信念如芒。就在这个看似平常的夏日,中共武义县支部正式成立,犹如迅雷划破黑暗夜空,唤醒了沉睡中的人们。

红色起点:古巷深院亮星灯

地处八婺之南的武义,自古崇实尚义,这里也是中共金华支部成立后最早被星火点燃的地方。而这火种早有来处。1925年五卅运动爆发,武义、宣平人民在反帝反封建热潮中觉醒,林登岳、千家驹、徐英、潘漠华等一批旅外青年纷纷加入中国共产党。当年秋天,金华地区第一个党组织中共金华支部在省立七中(金华一中前身)师范部成立,在最初的6名党员中就有两名武义子弟——首任书记千家驹和徐云从。

次年暑假,遵照中共杭州地委“关于抓住暑假离校之际,发展党员,建立党组织”的指示,他们与时任中共金华独立支部书记的钱兆鹏一起,返回故土播撒火种。从茭道镇杨家村杨氏宗祠内的理论启蒙,到上邵村邵李青家中的入党宣誓,革命的基因悄然植入武川大地。

在这次会议中,李守初、何觉人、王惠质、邵李青、王子如、蒋卓南等6人加入中国共产党,他们举行入党宣誓仪式,并成立党小组,隶属于中共金华独立支部。

随着在杭入党的程介民归来,支部条件成熟,当年8月,中共武义县支部在李守初家正式成立,隶属于中共杭州地方执行委员会。李守初被推选为首任书记,其余6名委员各司其职,深入城乡播撒革命火种。从9月下旬到11月,全县先后建立8个党支部,110名工农骨干投身党的旗帜下。

翌年6月,隐蔽在壶山头亭的一次秘密会议,将支部升格为中共武义县临时委员会。在这次会议上,王子如被推荐为临时县委书记,何觉人、邵李青、蒋卓南为临时县委委员。这是浙江省委成立后,在同一个月内首批建立的县级党组织,和湖州县委、绍兴县委同为浙江大地上最早建立的县委。

经查证,县委这一称谓,最早出现在1927年6月1日《中国共产党第三次修正章程决议案》公布之后。中央组织部、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纂的《1921—1997中国共产党组织史资料》明确记载,1927年6月建立(或改称)的县委区委在全国共有18个,其中“武义临时县委”名列其中。因此,武义县委是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全国最早建立的县委之一。

为掩护工作,武义临时县委化名“王愿为”,通讯处设在王子如经营的泰山堂中药店。这个名字,道出了革命先驱“愿为革命奉献一切”的赤子心声。

如今,壶山顶依然留有壶山头亭的屋基,而李守初故居早已在历史洪流中淹没于繁华,但他的故事不应被遗忘。这位慷慨仗义的地主兼手工业主,将家宅化作革命堡垒。他不仅承担了支部初期的活动经费,更在日后粟裕率红军挺进师活动于宣平时,变卖家产,跋山涉水献上银元;平型关大捷后,他两度致信捐款慰问八路军。在一次农民大会上,他动情陈词:“我李守初有吃不完的米,住不了的屋,为何革命?为的是祖国不受侵犯,贫苦农民不再过牛马生活!”

红色传承:碧血丹心铸丰碑

“愿为”背后是滚烫的誓言,更是惨烈的牺牲。武义最早入党的6人中,半数血沃中华。36岁入党的李守初,在向农民宣传抗日时,遭日伪特务暗杀,终年52岁;入党后办报号召工农运动的何觉人,在狱中6年坚贞不屈,誓言“敢把牢底坐穿”,29岁从容就义;而邵李青,这位武义首个农民协会的创立者、浙武红军的擎旗人,牺牲时年仅29岁,就义前他在刑场高呼:“今天杀了我,我的同志是杀不完的!”

在上邵村,邵李青故居依然保留着当年的格局。其外孙洪式亮指着二进天井右侧的厢房说,这里是邵李青一家居住之处,而一旁的敞亮大屋却早已被他典当,换作购置枪械、发放军饷的革命经费。1930年,正是在邵李青的领导下,武义诞生了浙江省最早的红军队伍之一——浙武红军。

“当红军最光荣”,是当时武义工农的普遍心声。在武义县档案馆,珍藏着一张1930年8月26日的中共中央机关报《红旗日报》,在头版重要位置报道了《武义农民游击队成立红军》,文中写道:“武义农民游击队自本年2月组织以来,跟着目前全国革命浪潮的日益扩大,同时其游击斗争亦日益发展……现在该县已在武装农民包围中。该县游击队派代表与东方军委接洽,转变为红军……”

全盛时期,武义(含宣平)红军达5000之众,在全国10万红军中占据重要一席。斗争同样伴随着惨烈的牺牲。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党领导农民暴动此起彼伏,这一时期武义县被认定的革命烈士有137名,占同时期金华全市的一半,实际牺牲者更多。

“外公的经历是武义革命者的一面镜子。”洪式亮说,牺牲不会让同志怯弱,革命之火一旦点燃就会燎原。“他们用牺牲谱写了一部百折不挠的奋斗史。”

红色印记:武川青山觅忠魂

从1926年的中共武义县支部成立,九十九载光阴流转,血与火的岁月已沉淀为宁静的缅怀。1988年,武义县被浙江省人民政府授予“革命老根据地县”。今日武川大地,红色印记如星斗散布,守护着历史的记忆。

在白洋街道王村,邵李青早已在他战斗过的地方与青山大地融为一体。这个被武义当地学者称为浙江红军“井冈山”的地方,建起了浙武红军与挺进师纪念馆。

在熟溪街道水碓后村,徐英烈士纪念馆内,则展示了中共浙江省委书记徐英波澜壮阔却短暂的一生。19岁入党、23岁主持省委工作、24岁慷慨就义;他曾在武义革命陷入困难时以省委特派员的身份回乡支援、力挽狂澜,短短几天就接上10多个党支部的关系,恢复党的活动;他坚持“活着一天,就要坚持斗争一天”,牺牲前仍鼓励同志们“为我们没有完成的事业努力奋斗,最后实现全人类崇高的理想”。如今,徐英的孙女徐雁芳是纪念馆讲解员,她每每动情讲述,都会让前来研学的游客为之动容。

武义县革命烈士陵园、萤乡抗日展览馆、璟园党史教育馆、上甘塔红军标语、林登岳生平展览馆、潘漠华烈士纪念馆、中共宣遂汤工委纪念馆、雪峰山红色记忆传承馆……像这样的红色旅游点如星火般散布武川大地。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武义各党史教育基地共接待参观学习人员4.5万人次。

站上古老的熟溪廊桥,不禁遥想1939年4月5日黄昏,应国民党浙江省政府主席黄绍竑之邀来浙视察的周恩来,在离金赴赣前曾秘密抵武,就在此处凭栏远眺:西北面的壶山郁郁葱葱,脚下的熟溪水奔流不息。30多年后,周恩来在人民大会堂接见武义籍专家方悴农时仍提及此行。

凭栏处,远山如黛。江畔新楼与塔吊虽掩去壶山山腰,但峰巅依旧清晰。正如那星火初燃的岁月,先驱者们的身影或许已远,但他们用生命点亮的理想之光,早已刺破长夜,黎明驱走黑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