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烽火的信仰与传承
“光荣妈妈”和她的八个革命子女
本报记者 吴俊斐
在兰溪老城区走一走,寻访父亲唐炎和他的兄弟姐妹们当年的革命足迹;到兰江边捡几块兰江石,以了父亲生前想回故乡的愿望……这几天,当年逾古稀的唐建从北京回到父亲生前心心念念的故乡——兰溪,处理其生前无法了却的心愿时,八兄妹怀揣家国,携母以商户之家为起点,将“勤学、认真、和睦、俭朴”家风融入革命洪流,从抗日战争到抗美援朝再到社会主义建设,用热血和坚守书写传奇故事的唐氏家族被人重新提起。尽管,早在1954年 《解放军画报》曾以《光荣妈妈和她的八个孩子》为题报道过他们的故事,但在他们的故乡,知道的人并不多。
烽火淬炼 从商户人家到革命堡垒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兰溪水门大街上的“双源裕”山货行远近闻名,生意遍及浙皖赣三省,鼎盛时期有三间门面、三进院落,年终盘货时有上万块银元的底子。商铺主人唐树莹是个精明能干的生意人,虽然家底殷实,但他和妻子及其八个子女过着俭朴而低调的生活。然而谁也想不到,这个看似普通的商户之家,会成为浙西地下党的秘密据点。
“唐氏家族的革命基因,始于唐树莹的长子、八兄妹的大哥——唐向青的觉醒。”郭连标是兰溪市委党史研究室的工作人员,这些年,他对唐家的传奇故事进行了多方考证,并多次陪唐家后代寻访唐家一门在兰溪的革命踪迹。郭连标介绍,1929年,14岁的唐向青拒绝父亲安排的“钱庄学徒”之路,偷偷奔赴上海求学。1931年,“九一八”事变的炮火唤醒了国人,激起全国人民的抗日思潮。在上海,唐向青投身抗日救亡运动,1936年加入“蚂蚁读书救国会”,1937年因从事革命活动被捕,在杭州反省院关押3个月。出狱回到兰溪后,他成了当地抗日救亡运动的 “领头羊”。
彼时,日军逼近兰溪,城内人心惶惶。1938年1月,中共浙江省临时工作委员会派朱枫到兰溪恢复党组织,并建立战时政治工作队,唐向青担任城区区队长,积极开展抗日救国运动。他带领青年成立抗敌剧团、民先队(即民族解放少年先锋队)、读书会,用《放下你的鞭子》等活报剧唤醒民众,用《松花江上》的歌声点燃抗日热情,并靠自家店铺支持开了一间书店,买来一些进步书籍然后低价卖出,以扩大宣传和影响。
“我是兰溪第一届民先队的队员,经常组织青少年一起学习,唱抗战歌曲,搞宣传演出,还负责办起了《图存壁报》,每周出两期,自己编写自己画,然后张贴到人群比较密集的城隍庙前,笔锋直指日军暴行。”2018年,时年96岁的唐家老三唐炎曾在回忆录中这样写道。那时他刚16岁,而他11岁的弟弟唐本则加入孩子剧社,成为最小的演员,用稚嫩的声音传递“保卫家乡”的决心。
1938年5月,大哥唐向青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家乡搞地下工作。后来,唐家老二唐清从童养媳的命运中挣脱,被安排进入小学插班跟读,暗中兼任地下党交通员。1939年12月,唐清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金衢特委的政治交通员。
唐家的“双源裕”山货行成了地下党的秘密据点。1939年5月,中共金衢特委第一次党代会和兰溪县第一次党代会先后在山货行后进三楼召开。唐向青的母亲邓小奶虽不识字,却成了最可靠的 “守护者”:党组织开会时,她带着年幼的唐钰(老五)、唐洁(老七)在店门口望风,遇到国民党巡逻队就以“盘点货物”为由周旋;党员深夜留宿,她悄悄准备热粥与被褥;党组织经费紧张时,她变卖自己的结婚首饰,送去200块银元;1941年皖南事变后,她得知兰江上有押送新四军俘虏的船只,立即与儿媳徐芝瑛雇船试图营救,虽因敌军戒备森严未能成功,却彰显了普通百姓对革命的赤诚。
这个商户之家,在烽火中蜕变为坚不可摧的 “红色堡垒”。
浴血疆场 兄妹携手赴国难
1938年,皖南新四军招收进步青年的消息传到兰溪,唐炎第一个报名,成为兰溪第一批参加新四军的七人之一。他跟随新四军战地服务团,沿着兰江、青弋江奔赴皖南,编入教导总队学习。在教导总队,他白天练刺杀、学战术,晚上学理论,当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从学员成长为军事干事,负责新兵的战术训练。
1941年1月,皖南事变爆发。唐炎随部队突围,在丕岭、石井坑的崇山峻岭中,他和战友们与兵力和装备以及地形上占有绝对优势的国民党兵血战七个昼夜,在付出极大牺牲后,根据领导的命令只身化装突围。“我父亲说,那半个多月,与部队走散的他昼伏夜行,一路乞讨,20多天后,于1941年1月28日傍晚到达绩溪县县城。”唐建说,父亲唐炎最终辗转回到兰溪,后又经杭州、上海,重新归队,投身苏北抗日根据地的斗争,1943年转战浙东,解放战争时期,参加了鲁南、莱芜、孟良崮、淮海、渡江及解放上海等战役。
在唐炎参军3个月后, 唐家11岁的老四唐本也踏上了革命道路。1938年11月,他瞒着家人,跟着地下党员前往皖南,被编入新四军教导总队青年队。皖南事变前,他随队去苏南句容做儿童工作,教农村孩子唱抗日歌曲、写“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等标语。皖南事变后,他与组织失去联系,凭着记忆找到上海的兄长,重新归队,成为新四军一师的机要员,在粟裕同志身边传递机密电报,见证了黄桥决战等关键战役。1947年更是跟随毛泽东、周恩来转战陕北,在极端艰苦的环境中保障机要通信,见证了中国革命的关键转折。
唐氏兄妹的参军路,满是荆棘却从未退缩:老六唐棣四次参军,前三次因年龄小、部队精简未能如愿,1944年终于在浙东四明山加入新四军,成为《新浙东报》的抄写员,后因表现优异进入电训班,以第二名的成绩毕业,成为电台报务员,参加过豫东、济南、淮海、渡江、解放上海等战役。唐清作为政治交通员,冒着生命危险传递情报。1941年“皖南事变”后,兰溪地下党组织遭到破坏,她经上海、苏北辗转到盐阜区,继续从事妇女工作。唐钰为配合大哥唐向青的地下工作,往返于兰溪与杭州之间,行走运销,掩护从事地下工作(在白色恐怖下,唐向青冒着随时可能人头落地的危险,四处奔波、八方联络,所需活动经费及生活费用均依赖店里供给,直至解放)。唐洁(老七)、唐昕(老八)虽年幼,却在逃难路上,帮母亲摆摊、传递革命传单,早早埋下了革命的种子。
“全国解放后,百业待兴,唐家八兄妹正要为新中国而努力工作时,朝鲜战争爆发,1950 年10 月,唐本奉命参加抗美援朝,并调到彭德怀总指挥所任机要科长。在唐本入朝后不久,在第二次战役打响前,唐棣也随九兵团部队参加志愿军赴朝到东线作战。”郭连标介绍,在朝鲜战场,唐本、唐棣曾多次遭到敌人的炮火、飞机轰炸扫射,有时弹着点离他们仅几步之遥。在第五次战役中,唐棣曾陷入美军包围圈,他机智地烧毁机密文件后翻山越岭,最后涉江突围,荣立三等功、四等功各一次。“唐棣还参加过著名的长津湖战斗,唐本则在朝鲜整整待了8年。在这8年中,唐本获得过朝鲜政府颁发的三级国旗勋章和二级自由独立勋章各一枚。”唐建介绍,叔叔唐本回国后在总参谋部机要局任科长,唐棣则担任独立通信营参谋长。
从皖南到苏北,从浙东到朝鲜战场,唐氏兄妹或持枪冲锋,或执掌机要,或支援前线,用青春与热血践行着“保家卫国”的誓言。他们的选择,是一代人在民族危亡时刻的共同抉择,也是唐氏家族“家国为先”精神的生动体现。
母爱的力量 “光荣妈妈”的家国情怀
唐家八兄妹先后走上革命道路,除大哥唐向青引导和带头外,不得不提他们的母亲邓小奶。
“她在支持大哥参加革命的过程中,接受了党的教育培养,很快也走上革命的道路。她虽然没有入党,但是为党做了许多实际工作……我们几个兄弟先后离开家参加革命,她都非常支持;我们出去参加革命后很少与家里联系,她也能够理解。在我们遇到危险和困难时,又给予我们极大的帮助,她是一个革命的好妈妈。”唐家八兄妹曾在他们的回忆录中,这样评价自己的母亲。
据了解,邓小奶出生身于福建一个石匠家庭,17岁嫁入唐家后,她侍奉公婆、操持家务,将“双源裕”打理得井井有条;1937年丈夫去世后,她挑起家与店的重担,日军占领兰溪后,不愿做顺民的她带着唐钰、唐洁、唐昕沿兰江逃难,在淳安威坪镇租了间小铺,售卖从家里带来的一些日用杂货和手工制作的香烟,勉强维持生计。虽然生活很艰辛,却始终没忘支持革命——她逃难时带出来的账本,成了地下党传递情报的“伪装”;她让年幼的唐钰帮党员抄写文件,教他“看到穿蓝布衫的叔叔,就把灯油加满”。
全国解放后,她又与子女商议,把家里和店铺的全部财产包括房产和田产全部捐赠给兰溪人民政府,并把所有店员的生活安排好后,带着全家搬到了大儿子唐向青工作所在的杭州市,以“新女性”的姿态投身社会活动。迁居杭州后,她担任居委会副主任,兼人民监察通讯员、治安保卫组长。为了让家庭妇女有收入,她挨家挨户动员,创办上城区军属装订工厂,自己带头劳动,手指磨出了血泡也不休息,被评为劳动模范;她主动参加扫盲班,60岁时摘掉文盲帽子,第一次用歪歪扭扭的字迹给在朝鲜的唐本写信,信中那句“背后就是祖国,要好好打仗,别让妈妈失望”,被《人民日报》报道,激励了无数志愿军战士。
1952年12月,中国人民第二届赴朝慰问团副团长方令孺,将朝鲜军属金贞先委托的银戒指转赠邓小奶,称她是“中国母亲的代表”。此后,她多次被邀请到中小学作报告,收到全国各地志愿军战士的来信,大家亲切地称她 “革命战士的妈妈”。1954年9月第42期《解放军画报》以《光荣妈妈和她的八个孩子》为题,对邓小奶和其子女的故事进行了报道。1980年,85岁的邓小奶在北京逝世,《浙江妇女人物传略》《兰溪市志》均为她立传,“光荣妈妈”成了她一生的勋章。
“在我的记忆中,外婆是个脾气很好、很开明的人,在居委会工作时,大家有事情都喜欢找她商量,小时候,我家的小客厅里总是坐满人。”今年78岁的浙江工业大学数学系副教授唐明是唐家老二唐清的儿子。曾和外婆邓小奶一起生活过一段时间的他说,外婆每天都把自己收拾得干干净净,做事也非常利落。“那个年代,像她这么开明的妇女真的不多。”
薪火相传 革命精神照后人
新中国成立后,唐家兄弟姐妹依然在各自领域为国家作贡献。唐向青历任杭州市江干区副区长、浙江省文联副主席、浙江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致力于文艺事业,主持创办《东海》文学月刊和《山海经》杂志,培养了大批文艺人才。唐炎投身军队教育与国防科研,在华东军政大学、 人民解放军总高级步兵学校任教,后又相继担任国防科委三局局长、军事科学院军制研究部部长,在推进全军常规武器和后勤装备的研制,创建现代军队体制研究方面贡献自己的力量,他编写了《国家军制学》《国家军制概论》《国防经济学》等一批军事教材。唐本从朝鲜战场回国后,投身测绘事业,参与中巴边界测绘,为祖国争取乔戈里峰部分主权。唐清、唐钰、唐棣、唐洁、唐昕也分别在各自岗位上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我们的父母辈都很实诚、朴素、低调。”采访中,唐建和唐明都说,“这么多年来,他们很少说自己的故事。”唐建说,直到看到1954年《解放军画报》上刊登的《光荣妈妈和她的八个孩子》一文,他才知道自己的父亲和他的兄弟姐妹们原来有着那么多的“光荣历史”。
“虽然他们很低调,但他们那种经过革命战争淬炼的品格与精神,对我们影响很大。”唐明说,长辈们那种永远相信组织、相信党的信念及做人要实实在在、做事要踏踏实实的原则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下一代,并刻在了大家的骨子里。“我们从小就知道作为革命军人的后代,要接班,要发扬与继承革命传统。”唐建说,他们兄弟4个,有3人参过军。在他们的堂表兄妹中,多人参过军。
今年8月,103岁的唐炎去世后,唐家八兄妹仅剩唐洁一人健在。他们的第二代、第三代也是人才辈出,有医生、教师、工程师,也有军人、公务员,他们以“勤学、认真、和睦、俭朴”的家风为准则,在新时代续写家族的奉献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