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妈之后,你对自己的状态满意吗
近日,6138家长课堂开展了一次线上讲座,6138热线志愿者、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骆丽娟和大家分享了一个话题——“妈妈的好状态,让家更有温情”。
一位妈妈说起自己目前的状态,不满又无奈:“每天起得很早,做早饭、送孩子上学,白天上班,晚上还要做家务,辅导孩子写作业,等忙完这一切已经很晚了,匆匆洗漱睡觉。”不少妈妈都是这样,把孩子放在首位,把家庭扛在肩上,把自己的喜好悄悄收起来。可这样的“牺牲”换来了什么?“孩子嫌我唠叨,老公怕我抱怨,自己也满腹委屈。”
骆丽娟说:“我认识几位拥有好状态的妈妈,多次深聊后,发现她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懂得留点时间给自己,在自我滋养的同时,给家庭关系注入温暖的力量。”
一个小小的改变 扭转“无话婚姻”
陈女士结婚8年,一度陷入“无话婚姻”。她是一名班主任,经常早出晚归,下班回家依然忙个不停。丈夫想和她聊两句,她总说“太累了,不想说话”;有时丈夫约她去公园散步,她又说“不想动,不如躺在沙发上歇会儿”。渐渐地,她和丈夫的沟通越来越少,两人虽然同睡一张床,却又像隔着什么。
那时候,陈女士心里满是怨气:“我把所有时间都花在家庭和工作上,已经够尽责了,可丈夫为什么还不满意?”有一次和闺蜜聊天,闺蜜反问她:“你多久没做过自己喜欢的事了?你连自己都没照顾好,怎么有精力留给家人?”这句话点醒了陈女士,她意识到自己的生活需要调整。
陈女士想到自己以前喜欢画画,于是决定重拾这个爱好。她和家人商量好,每周日上午留出3个小时,用来画画。她把阳台的小角落收拾干净,铺上画纸,拿出颜料,安安静静地画自己想画的内容。丈夫和女儿知道这是她的“专属时间”,从不打扰她。
当陈女士开始“给自己留时间”,她和丈夫的关系反而缓和了。她画画时,丈夫会带着女儿去楼下玩。画完画,她会主动拉着丈夫说:“你帮我看看,画得好不好?”丈夫虽不懂画,也会认真地回应。以前她做饭时,总埋怨丈夫不帮忙。现在她心情舒畅,会笑着喊丈夫一起做饭,丈夫都很配合。每个星期,夫妻俩还会约一次“二人晚餐”。
陈女士说:“以前,我只知道为家庭付出时间,却事与愿违。现在才明白,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内心充满能量,才更懂得如何爱家人。”
给自己“松绑” 母女关系也得到修复
徐女士做全职妈妈的第三年,差点和女儿“反目成仇”。女儿上小学后,她把所有时间都用来“盯娃”——早上盯着吃饭,下午陪写作业,晚上讲故事,周末给女儿报了4个兴趣班。可女儿越来越叛逆:吃饭时故意把饭撒在桌上,写作业磨磨蹭蹭,每次要上兴趣班都哭着不肯去。有一次,她逼着女儿弹钢琴,女儿发脾气把琴谱撕了,哭着喊:“坏妈妈,不要你管!我讨厌你!”
徐女士当时就愣住了,看着满地的琴谱碎片,眼泪忍不住掉下来。“我为她放下工作,把所有时间都给了她,她怎么能说讨厌我?”那天晚上,她失眠了,偶然翻到以前当瑜伽老师的照片,想起自己曾经的样子——自信、开朗,眼里有光。
第二天,徐女士做了一个决定:重拾瑜伽,每天练习。她还报了瑜伽班,每周六下午把女儿送到奶奶家,自己去上课。当汗水顺着脸颊流下来,她觉得浑身舒畅——太久没有这样专注于自己的身体,太久没有让自己“喘口气”了。
从那以后,徐女士的状态慢慢改变。以前她陪女儿写作业,总忍不住催促“快点写”“别走神”。现在她给女儿一定的自主权,自己在一旁练瑜伽。女儿看到妈妈做各种高难度动作,有时也会好奇地凑过来,她就演示给女儿看,母女俩笑着闹作一团。这样一来,女儿写作业反而更认真了,写完还会主动拿给她看:“妈妈,你看我写得好不好?”
有一次,女儿的学校组织亲子才艺表演,母女俩穿着亲子瑜伽服,一起上台表演。事后,女儿搂着徐女士的脖子说:“妈妈,今天真开心,我喜欢这样的妈妈。”
徐女士说,以前她总觉得当妈妈就要牺牲自己,把时间和精力都投在孩子身上,以为这样就是对孩子好。可事实是,当她疲惫、烦躁时,给孩子的是压力;当她快乐、松弛时,给孩子的是滋养。“留点时间给自己,不是不爱孩子,而是用更好的状态去爱她。”她感慨道,有自己的爱好,有自己的朋友,有自己想做的事,孩子反而会觉得“妈妈好棒”,甚至会学着妈妈的样子,合理安排时间,更好地照顾自己。
改善自身状态 可以尝试以下方向
根据接触的多个案例,骆丽娟总结了改善自身状态的几个方向。首先,和家人商量好,每周或每天留出自己的专属时间,哪怕10~20分钟的碎片化时间也行,尽量放松一下。周末趁家人带娃时,约朋友小聚、去公园逛逛,做点自己想做的事情。这不是偷懒,而是给紧绷的自己留个“透气口”,让能量慢慢回归。
越忙碌劳累的时候,越该让身体动一动。因为运动能刺激身体分泌多巴胺、血清素等“快乐因子”,有助于缓解疲惫、释放压力,长期坚持还能改善体态,提升自信。妈妈们不妨每天抽点时间运动,比如跳健身操、练瑜伽、散步、打羽毛球、游泳等。
试着把注意力放回自己身上,从个人爱好里寻找乐趣和满足感,或者学一些小技能,给日常生活增添新意,让心情“亮”起来。
“家不是妈妈一个人的‘战场’,而是一家人的‘港湾’。”骆丽娟说,妈妈们累了也需要“充电”,只有自己“电量足”,才能好好爱家人,让紧张的关系变得缓和,让疲惫的日子变得鲜活。
本报记者 姚艳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