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1》最终票房能否跑赢平台预测
本报讯(记者 汪蕾)首日3.45亿元票房,两项“场次冠军”加身——电影《731》的登场,以一种近乎颠覆性的姿态撞碎了票务平台此前约2.5亿元的预测。这开局像一束强光,折射出截然不同的光谱:上映次日,猫眼看好其“路人盘”潜力,将预测从13.11亿元上探至15.88亿元;灯塔却担忧其“口碑争议”,意外地从13.66亿元下调至11.83亿元。
“一升一降”构成了今年电影市场最富戏剧性与迷惑性的一幕。外界与业内的预判鸿沟,源于视角的本质不同。在路人视野里,《731》的网络声量是铺天盖地的,其猫眼“想看”人数超越了《唐探3》创下的历史纪录。这并非单纯的观影期待,更像一场跨越年龄层的情感共振与历史态度的集体表达。然而,圈内的冷静有些冷酷,并直指核心:这部承载着民族伤痛的影片,其艺术品质能否支撑起观众的超高预期?喧嚣的“想看”背后,是坚定的购票决心,还是谨慎的观望姿态?
事实证明,行业的担忧不无道理。上映7天,该片票房达到13.27亿元。创纪录的“想看”并未同比例转化为真金白银的预售,这暴露出一种复杂的消费心理:许多观众或许是以“标记”行为完成一次精神层面的站队,而走进影院则需要更强大的口碑驱动。历史题材的厚重感在此刻成了双刃剑,既赋予影片极高关注度,也带来了审美苛求。
电影上映首日,记者也走进影院“为情怀埋单”。影片对最受关注的残忍尺度处理,显露出创作者的克制,并未滑向猎奇的感官刺激,这一点值得肯定。然而,克制之后,影片在叙事上却显出无力:故事逻辑的瑕疵与人物塑造的单薄,略显突兀的越狱主线,造成了主题的游离,稀释了历史悲剧应有的集中冲击力。这也让《731》的观感极其复杂与割裂,有感动、有震撼,也夹杂着因叙事失焦而产生的“拧巴”与失望。
《731》的最终票房能否跑赢目前趋同的约15亿元AI平台预测?这个问题的答案,早已不在营销策略,而在于每一场放映结束后,观众口口相传的“口碑”能形成多大的长尾效应。国民情绪能支撑起一个辉煌的首周,但能否创造一个长线的票房奇迹,取决于电影本身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