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01日 

金华日报 数字报纸


第02版:国庆特刊

一杯酒、一盏茶、一碗面、一张饼,皆是金华味

浙中香飘万年 八婺味宴国庆

扫描二维码 了解详情

美食,是城市最生动的文化名片。在金华,美食特产已成为连接人与城市的纽带,是每一位风味艺术家的匠心独运。国庆假期,金华市文广旅游局联合金华市新闻传媒中心推出“跟着‘浙BA’品金华美食·浙中香”专版,让激情与滋味相逢,邀您共赴一场味蕾的酣畅之旅。

金华佳酿万年香

以美酒待远朋,是金华自古流传的好客之道。金华酒的“岁月陈酿”,其源头可追溯至一万年前。义乌桥头遗址的考古发现,揭示了世界上最早的稻米酒证据,使金华成为人类酿酒史上当之无愧的“元老”。

金华酒香,源远流长。考古证实金华酿酒业可追溯至西周,盛于唐宋,至元明时期登峰造极。翻阅古籍,金华酒的身影无处不在:它风靡南宋都城临安,更是明代《金瓶梅》中宴席上的常客,出现次数远超其他酒类,并与杜甫诗、颜真卿字并列,被奉为风雅象征。

上乘稻米、优质水源、精湛工艺,共同铸就了金华酒的千古美名。今日寻味正宗金华酒香,选择依然丰富:金华寿生酒、桂花酒、兰溪梅江烧、东阳红曲酒、义乌丹溪酒、浦江虬树坪高粱酒、武义大曲、磐安金樱子酒……八婺大地,各藏其珍。

秀色清欢润茶香

一日之计在于晨,不少金华人的早晨,是从一盏茶开始的。

金华茶文化历史厚重,是浙江重要的名茶产区。文字记载可追溯至东汉,南朝时便已出现茶诗,足见其源远流长。2022年,“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入选人类非遗,金华的绿茶制作技艺(婺州举岩)和庙会(赶茶场)两大国家级项目名列其中,实现了我市人类非遗项目零的突破。此外,兰溪毛峰等名茶也品质优异,曾作为国礼。

目前,我市形成了武义、磐安、东阳、婺城4个茶叶主产区,武义是“中国有机茶之乡”,磐安是“中国生态龙井茶之乡”,婺城区是“中国茶文化之乡”。“武阳春雨”被评为省十大名茶之一,与“磐安云峰”“兰溪毛峰”“箬阳龙珍”获批成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而新兴产业“金华抹茶”也成为产业新名片。

千年炉火淬饼香

在金华的美食版图上,饼占据重要一席。金华各县(市、区)都有一张代表性的饼,最负盛名的金华酥饼,与婺城雅畈肉饼、义乌东河肉饼、永康肉麦饼、东阳拍拍饼、浦江麦饼、武义宣平卷饼、兰溪鸡子馃、磐安大蒜饼,共同拼出金华滋味的地图。

随着时代发展,金华的饼早已超越了简单果腹的范畴,诸多制饼技艺已被列入非遗名录。所谓天赋一“饼”,实则无他,不过是老一辈将生活熬进馅料,把岁月揉进面皮,在一张饼里讲述金华的春秋故事。每一口,都是对生活的热爱、对传统的敬畏、对明天的期盼。

千揉百擀面生香

俗话说,南米北面。然而在江南腹地的金华,人们却对面条情有独钟。

婺城雅畈拉面见证了商埠往来的历史,从最初的雪菜肉丝面,发展到黄鳝面、牛肉面等,记录了味道的交融与新生;兰溪牛肉面恪守“一碗一烧”的古法,彰显匠心;东阳沃面是面食中的“怪杰”,将多种食材与勾芡高汤共煮,滋味醇厚、层次丰富;义乌佛堂千张面追求清淡本真,以清汤、软糯千张和柔韧面条取胜;浦江潘周家“一根面”堪称食物奇观,一公斤面粉可拉出千米长的面条,寓意长长久久……

在金华,一碗面里盛放的远不只是温饱,更是一方人情与岁月沉淀的深情。

魂牵百味一煲香

金华人吃金华煲,不分春夏秋冬;金华人吃金华煲,不管江南江北。

在金华,各种食材做成的煲各成一派。论大口吃肉的爽快,有汤头乳白香醇的金华筒骨煲,鲜香浓郁的金东牛尾煲、浦江红岩牛蹄煲,以及义乌上溪、东阳黄田畈的牛杂煲;论比肩海味鲜嫩,有兰溪黑鱼煲,以及经过改良的梭子蟹海鲜煲,此时吃来最应景;论滋补则有肉嫩味美的兰溪神仙炖、东阳土鸡煲、磐安玉竹老鸭煲;要论“野性”加持,可以尝尝武义毛芋泥鳅煲、永康咸肉萝卜干煲……

山水凝脂豆生香

当黎明时分的第一缕炊烟升起,浸透的黄豆在石磨间化作琼浆,点卤、压型、切块——看似朴素的豆腐,却在金华人的巧手下被赋予了万千气象。

金华的豆腐版图,可谓一地一味。“豆腐得味,胜过燕窝。”这朴素食材,却衍生出纷繁品类:烟熏豆干、豆皮包、现炸油豆腐等。汤溪的烂菘菜滚豆腐堪称一绝,选用当地特有的厚大高脚白腌制出的陈年烂菘菜,与白豆腐同滚,成就香臭交融的独特风味;永康以黄脊豆腐和薄如蝉翼的豆腐皮闻名,前者烟熏香浓,后者柔韧鲜美;武义宣平豆腐,尤其是曳坑村所产,得益于清冽山泉,白净细腻、入口即化;磐安的菜卤豆腐,使用本地黑香菜卤、盐卤豆腐和三层肉同煮,豆腐饱吸汤汁,滋味醇厚……

金华的豆腐版图,恰似一幅风物志:九峰的水质、大盘山的物产、百工之乡的智慧、八婺共融的味觉审美,皆凝于这方寸之间。

一席鸡馔风物香

俗语有云“无鸡不成宴”,在金华的宴席上,鸡从来都是那个不会缺席的主角。金华人用匠心与巧思,将这道美食吃出了各种新花样。

从兰溪的神仙炖到东阳的土鸡煲百步香,从永康的地理三宝焖鸡到武义的醋鸡,从非遗双绝的浦江竹叶熏腿煨鸡、磐安天麻炖土鸡,到创新综合了兰溪土鸡煲神仙炖与杭州东坡肉的两头乌猪肉焖鸡,哪怕是一道看似简单的白切鸡,在金华人手中也自有古法大道,至简至鲜。每一道鸡馔都不只是一道菜,更是一张风土名片、一段人文故事。

蒸成百糕满城香

糕饼虽小,足见江南。在金华,甜味是有形状的——它是婺城老人手中四块沉甸甸的“四斤头”,是兰溪灶头蒸腾着热气的鸡蛋糕,也是浦江人家婚宴上颤巍巍的白胖发糕。在这里,糕点从不只是点心,而是丈量岁月的尺、储存乡愁的罐、书写地域文化的活态典籍。

金华的糕饼谱,是一幅微缩的物产地图。义乌红糖麻糍流淌着甘蔗的香甜蜜意,暗合“鸡毛换糖”的奋斗基因;永康糖洋糕浸润着稻米与乌饭叶的草木清香;武义千层糕以九层米浆交替蒸制,宛如湖上的粼粼波光;磐安芡实茯苓糕则萃取深山药食同源的智慧……这些食材从浙中丘陵、江河平原与盆地中生长出来,最终在蒸笼里完成风土的转化。

“糕”与“高”同音,它从山野田间走来,历经匠人手心温度,成为游子思乡时的味觉锚点。风味背后是匠人对“时间”与“手感”的敬畏。

本报记者 汪蕾 蔡文洁 何思涵